清明果(疑通作“粿”,乃米粉、面粉、薯粉等制成之食品)是中国南方江西、浙江、安徽、福建及其他部分地区的汉族传统小吃,一般在清明前后制作食用。
清明果外皮绿色,多用艾草或鼠鞠草做成,较软,久置后变硬。馅分咸甜两种,形状也有类“元宝形”和圆形之分。
历史起源
中国较重要的传统节日包括上巳节(农历三月三)、清明节等,由于农业社会物质匮乏的特性,传统节日强调“吃”的文化,清明果之于清明(后逐渐覆盖了上巳、寒食两个节日),具有饮食丰富性、礼仪仪式性(祭祖)、家庭参与性(制作)。[1] 闽台民俗是中华文化一体,例如在闽台将清明节祭祀祖先、吃清明果等民俗作为主要活动,亦很盛行古代中原清明踏青之俗。[2]
清明果(鼠曲果)起码有着数百年历史,而且早就进入人们的生活当中。[3] 被称为青团的艾叶清明果是南朝梁代时寒食节的食俗。以鼠麴草(鼠曲草)和米粉作为原料的清明果,目的是“以压时气”,解决历史上东晋后由北方迁徙而来至今江浙沪闽一带沿海气候湿热地区移民们水土不服和痢疾的问题。[4]
清明果在南方很是盛行,尤其是江浙沪一带。清明果也被人称作清明团子,艾米果。[5-6]
甜清明果
甜清明果
浙江省、福建省和广东省小部分地区,江西、湖南、安徽部分地区均有制作食用清明果的习俗。[7]
2制作方法
清明果(Qingming Cake)[8] 作为中国南部、中东部汉族特色小吃,又称“清明粑”(江西)[9] “清明馍馍”,“清明蒿子粑”等,在江西、浙江、安徽、广东、福建及台湾一带清明前后均有制作该种点心食用(或含祭祀祖先)的习俗。清明果与青团(江苏、上海一带称呼)的主要特点是外皮流动性较弱,熟后能保持固有形状。[10]
清明果是通过采集田间的鼠麴草(鼠曲草)或艾蒿(艾草)清洗捣烂挤压取汁,同晾干的水磨糯米粉、大米粉拌匀揉和成皮,然后包馅制作的米粉类软式点心。
清明果依馅料不同分为甜、咸两种。咸清明果较多采用竹笋等山珍或猪肉做馅,包成100g左右的饺子形;甜清明果一般为红豆沙、芝麻白糖馅,较多被包成圆形。
咸清明果包入的馅可由腊肉、竹笋、白萝卜、香菇、红椒、豆腐、酸菜/腌菜/雪菜、豆芽等组成,做成饺子形。
甜清明果包入芝麻、桂花糖或豆沙馅,压成圆模蒸熟。闽中三明部分地区需要用圆形刻花的木质模子将包好的清明果压入模子中印上花纹,没有印花的那一面会垫着一张圆形的竹叶。(注:存疑,江西部分地区亦有这一习惯)
详细步骤
鼠麴草(清明菜)或艾蒿(艾草)清水洗净,放入煮开的锅中焯水(可选加一勺盐),焯水后立刻捞出用冷水冲凉,通过杵和臼捣烂(原生态制法)、搅拌机绞碎(现代化制法)成为糊状。
预先将适量糯米及粳米(大米)磨成湿润细腻的米粉~ 与糊状草泥混合均匀揉成面团,蒸熟后分小块搓圆压扁制成外皮。(或用大米米浆与艾草在大锅中混和,直到米浆成为固态,以此来制成外皮)
(1)咸清明果:将馅的原材料都切成丁或小块,放进烧热的锅炒熟炒透并加适量盐/辣椒调味;
(2)甜清明果:芝麻、豆沙等馅料预混时一般有加入白砂糖,以制熟后的馅包入即可。
待出锅的外皮凉后包入馅料,分别制成自己喜好的形状(为防粘连一般在包好的清明果下面垫粽叶),上锅再以大火蒸一刻钟左右。[11]
3风味特点
清明果形状有些略像大一号的饺子,工艺上也有类似麻糍(米粉制成的一种南方点心)之处。这种点心质感滑糯、糯韧绵软,看上去油绿如玉,透着股春天田野般的清香,吃起来甜而不腻,肥而不腴。
食用方法:一种是蒸食,味道清香不失真,粳米所制更是黏而不腻,且较不易上火。另一种是油煎,酥脆可口,口味极佳。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