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雍特产(工艺篇)

家乡区县: 贵州省纳雍县

一、纳雍蜡染

 蜡染,本是中国民间传统的印染工艺,古称蜡染为蜡缬。据《一切经音义》卷十载:“谓以丝缚缯,染之,解丝成文曰缬也”。引伸为细薄、折叠之物和有花纹的丝织品都叫缬。从我国出土的单色染缬绢、两色蜡缬绢等文物中,可以看出丝绸蜡染在古代曾盛行,后年久失传,现在已没有丝绸蜡染。只有麻布、棉布蜡染。
 纳雍苗族的蜡染工艺,是古代蜡染工艺的继承,主要是麻、棉布蜡染。其蜡染的制作,先用自种的火麻、苎麻经多道加工工序织纺成布,以竹签和铜皮制成的蜡刀蘸靛染缸中多次浸染、清漂、晾晒,以沸水高温脱染,便成为蓝底白花。白蓝二色相映衬,加上自然形成的“冰纹”,分外淡雅悦目。当今已发展为白色布料和其他色(如红、黄色等)布料均可作蜡画,经不同颜色的染料浸染后脱蜡,显出五彩缤纷的花纹。白布作画青染者,称黑白蜡染,而黑白蜡中有一道工序常被人忽略,即虹染脱染后,要用豆浆漂洗至少一次,这是更显花纹的里透白。
苗族的蜡染设计图案,多以花鸟虫鱼、飞禽走兽或几何图形为主,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苗放的蜡染,原先主要是用于装饰妇女的衣裙、围腰、背扇、背带、伞笼子(麻布口袋)等,现已发展到被面、床单、挂包、家用电器罩盖等方面。花色品种多姿多彩。又因居住地域的差异,而蜡染图案纹理和线条又各具特色。如居住在阳长、百兴、维新等地的苗族,其绘画的蜡染图,主要以线条细腻秀、笔直对称为主;居仁水东、老翁、法泥、老寨土等地的苗族,其昔染构图粗犷明快,制作的燕尾式服饰,美观大方;居住在姑开、治昆、维新等地的大多数苗族,主要以色彩花纹套蜡染,而蜡染的古朴典雅,具有强烈的节奏感和浓厚的装饰趣味,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貌,给人以美的享受。

           

           

二、纳雍彝族服饰

 彝族妇女勤于刺绣,她们以直针花、三针颗、勾云等技巧将花纹和虎头图案融为一体,寓传统的图腾文化于花纹图案之中。彝族妇女服饰:
头 巾
 头巾,也称头帕,前后顶上共三块,用青白两种颜色的布做成,长、宽各五寸。每块绣花三朵,顶上的一块绣太阳历或木瓜心,前后两块方字格,两端吊灯笼穗,和寸到八寸,穗上串白色或黄色金属小珠,花瓣分五彩成“虎口”‘彝族姑娘只梳一条辫子,婚后才梳两条辫子,不拢髻,不缠足。统妆时先用青而帕包头,在前客额加戴勒子,再盖上头巾,走起路来,穗子摆动,形若水浪。
长 衫
 长衫,彝语叫“母舍”,也称旗袍。前后四大块。分领、托户、排弯、袖、腰、摆等几部分,以青蓝色为主。胸前排弯的边沿延腰至摆,周围钉上自绣的花边。花边上的花纹粉团成菊瓣,五色相兼,中嵌木板 心,其工艺归纳为镶、滚、绣、挑、染、拼、押、贴、抖、瞒十个字。下面两个摆角和摆的中间勾云,圆形。黑底白线意为彝族太阳历,取清浊之意,即清者为天,浊者为地。两朵去之间绣木瓜心似铜铃,剑形。两侧绣水浪纹路和圆点,示日月星辰,山川河流,构成宇宙。几种图形合在一起,俨若虎头,栩栩如生,称“卷草虎头纹”,亦称“草虎衣”。老年妇女穿的衣服与青年姑娘和中年妇女的不同点是反托肩,只打排弯上的花边,摆上不勾云。彝族妇女古时着筒裙,约在道光年间才改裙着裤,以青蓝色为主,裤脚镶红线巾寸许花边,上绣太阳历或木瓜心。
鞋 子
 鞋子,以半统青布鞋为主,由四块鞋帮拼成,即每只两块帮子。鞋尖绣三朵云,两块帮子合起来的云成虎头图案。鞋腰和鞋后跟每只勾云两朵,黑白线。鞋尖两块鞋帮的中缝押一条布筋叫鞋鼻梁喻虎鼻。用布壳与白布先纳成鞋底,待鞋帮做好,上线即成鞋子。
解放后,彝族妇女服饰在一些交通方便、文化发达的中心地区已近汉俗,但在边远的彝族聚居区,仍可看到这种独具民族特色的服饰。

      

阿丹的大毕节(2015-04-14)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