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化成是福建同安丙洲人,年少时投入提督李长庚(同安马巷人)麾下为水兵,在捕盗与镇压以蔡牵(同安西浦乡人)为首的海上武装集团中,以积功累擢至福建水师提督。
在《清史列传•陈化成》中有一段这样的记载:“陈化成,嘉庆二年(1797年)由行伍捕洋盗出力,拔捕额外外委(低级武职员,正八品)。三年,擒获接济蔡牵炮械之‘奸匪’七人。”这里记载入传的便是陈化成“进剿”蔡牵的一个战役。但其中的“奸匪”七人是谁,地方史志及其他地方文献并无指明。这次从台湾回集美大社拜祖的乡亲,道出了当时的这一段往事:
原来地处同安县南端的半岛集美社,由于三面环海,居民多以航海捕鱼为业,他们出入波涛,如履平地。清嘉庆年间,有少壮渔民18人,都是快划桨手,他们共驶的小船,称为“十八桨船”,川航于同安至金、厦的近海,来往如飞。这些勤劳勇敢的穷苦渔民,十分同情蔡牵海上集团反抗贪残虐民的官府举动,不断地向蔡牵传递信息,接济军械,输运补给。时任外委,又是乡邻的陈化成,曾几次驾梭船、霆船追捕,都被他们巧妙地逃脱。后来陈化成侦得这“十八桨船 ”经常系泊于集美大社西?(即今集美小学所在地,原为海湾),但戒备甚严,难于下手,遂用重金买通内线渔民,趁“十八桨船”外出活动,暂时停泊在木城(安放在城墙外的木栅)海滨之时,由内线渔民潜入摸近“十八桨船”,将船上18支木桨的中部划行受力处一一都钻了小孔,以致后来被陈化成水军的梭船和八桨船猛追时,“十八桨船”一急速划行,便桨折船停,船上桨手只好跳水而逃。结果被陈化成水军抓去七人(此见历史记载),失踪七人,只有极谙水性的四人攀登上蔡牵赶来救援的船只。后这四人到台湾定居,子孙繁衍。由于近来闽台两岸交往频繁,其后代得以回乡寻根问祖,这不为人知的“十八桨船”上18勇士为蔡牵效力的行动才大白于世,并补充了历史记载的不足。
关于蔡牵(1761-1809年),史学界目前持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一种认为是“海盗”。这是以清廷的奏折和档案的定论;杭州大学徐明德教授赠送给我的《清代水师名将王得禄传略与年谱》(杭州大学出版社1991)一书,介绍蔡牵“自幼丧失父母,孤苦伶仃”,“少时流落邑南乡水澳,为人补网”,后“弹棉花为业”,“佣工自食”。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铤而走险”,下海为盗。他引用一段台湾苏同炳《海盗蔡牵始末》的叙述,说蔡牵“ 与妻某氏相对吸鸦片烟,稍倦则开底舱,取所掠男子,剖胸摘肝炒食之,日尝数回。”这是过去形容海盗凶残的一种常用手法。另有一种观点认为蔡牵是“清代嘉庆年间海上起义军”,他是“武装抗清,称王造反的人民反清大军”,是“沿海人民反抗清朝统治的一股力量。”我曾在南京见到持这种观点的江苏社科院学者季士家先生(其专论《略论蔡牵的反清斗争》载《南京大学学报》1982年第1期),他说已掌握很多清廷档案资料,足以为蔡牵的“海盗”翻案。历史学者各执一词,我们翘首以待,领略其精彩的史实发掘和观点的阐述。
厦门集美专题链接:http://www.wutongzi.com/kan/fujian/jimei.html
个人能力秀主页:http://abc.wm23.com/wsapple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