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尔沁区是通辽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全区行政面积2821平方公里,辖10个镇苏木、5个国有农牧场、11个街道办事处,人口80万。近年来,在自治区和通辽市两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区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工业化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一转四超两提高”为目标,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开拓进取,县域经济进入了全面提速、健康发展的新阶段。
一、科尔沁区经济情况
(一)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综合实力大幅攀升。全区累计完成国内生产总值562.6亿元,年均增长22.2%;财政收入24.7亿元,年均增长38.4%;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64.9亿元,年均增长35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1亿元,年均增长21.9%。2007年,可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05亿元,是2003年的2.2倍。其中,区属地区生产总值177亿元,比2003年增加99.5亿元;第一产业增加值25.5亿元,比2003年增加6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90亿元,比2003年增加62.5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61.5亿元,比2003年增加30.9亿元;产业结构演进为14 :51 :35,实现了二产超一产、三产超一产。财政收入11亿元,是2003年的3.7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60亿元,是2003年的3.3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000元和5,500元,比2003年增长3,528元和1,998元。
(二)工业经济增势强劲,主导地位日益巩固。坚持以工业化为核心,深化产业结构调整,着力培育支柱产业,工业主导型经济发展格局已基本形成。2007年,区属全部工业可完成增加值66亿元,是2003年的6.6倍,年均增长43.2%;实现销售收入157亿元,是2003年的8.3倍,年均增长69.8%。区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将突破80户,比2003年增加48户,完成增加值60亿元,是2003年的7.1倍;实现销售收入145亿元,是2003年的8.4倍;上缴税金2.9亿元,是2003年的5.6倍。工业经济综合效益指数达到303,比2003年提高69点。第二产业在全区经济中所占比重持续上升,已经由2003年的26%增加到今年的51%,提高了25个百分点。区属企业生产整体呈现出利润增幅高于利税增幅、利税增幅高于销售增幅、销售增幅高于产值增幅的良好态势。2007年,梅花生物科技可生产味精17万吨、谷氨酸6.8万吨、复合肥25万吨,实现产品销售收入40亿元。金锣食品屠宰生猪100万口、生产火腿肠8万吨,实现产品销售收入26亿元。万顺达公司生产淀粉18万吨,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0亿元。蒙古王酒业生产白酒1,500千升,实现产品销售收入5亿元。
(三)园区功能不断完善,承载能力迅速增强。按照“建设一个园区,聚集一批产业,打造一个经济增长极”的发展思路,规划建设了科尔沁工业园区,现已累计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投资3.6亿元,其中:东区1亿元,南区2.6亿元。东区总体规划面积11.8平方公里,一期7.8平方公里实现了“七通一平”。南区总体规划面积36平方公里,被纳入通辽市城市规划组团,一期10平方公里基本实现“五通一平”,完成了梅花大街、迎宾大街两座下穿式公铁立交桥主体框构和“三街两路”的道路建设及排水、排污、亮化等配套工程;建设4 万千伏安和6.3万千伏安的二次变电所两座, 正在建设日处理5万吨的污水处理厂一座,首期4平方公里生活区开发建设工程已经启动。2007年,园区入驻企业达到56户,完成工业总产值165亿元,完成工业增加值60亿元,实现税金6亿元。工业园区已经成为内蒙最大的发酵工业基地,被自治区列为首批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年底可跻身自治区工业园区前四强。
(四)招商引资成果丰硕,优势产业迅猛发展。坚持把招商引资工作作为拉动地方经济发展的强力引擎,努力创新招商方式,精心打造发展环境,狠抓重点工业项目,一大批投资规模大、拉动能力强、财税贡献高的项目纷纷入驻我区。2004年以来,全区累计引进500万元以上重点工业项目160个,全部项目到位资金110亿元。其中:投资亿元以上的项目22个,投资5,000万元-1亿元的项目7个,投资1,000万元-5,000万元的项目40个。这些重点项目的相继入驻,为我区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奠定了坚实基础。以梅花生物、万顺达淀粉、顺通生物、中科天元、通德淀粉为代表的玉米化工产业集群迅速形成规模,年可转化玉米370万吨,实现产值150亿元。以华洋铜业、通顺铝业、通亚铝业、银河铝业、霍煤碳素、胶建铝业为代表的铜铝制品深加工产业集群潜力日益彰显,年可生产铜制品35万吨、铝制品33万吨,实现产值276亿元。以清谷新禾、金锣食品为代表的农畜产品深加工产业集群稳步发展壮大,推进了农业产业化进程,年可加工肉制品45万吨,农产品11万吨。以铁人机械、国东锅炉为代表的装备制造产业集群科技水平不断提升,部分自主研发的产品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此外,胶建长荣300万套子午线轮胎项目的开工建设,提升了我区非资源型产业的层次,国能生物2.4万千瓦生物质热电联产项目的入驻,填补了我区清洁能源工业的空白。
(五)循环经济初具规模,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大力推行清洁生产、节能降耗、技术创新等项工作,相关产业之间互补能力显著增强,资源利用水平明显提高,循环经济体系基本建立。高峰精细化工利用万顺达淀粉乳进行深加工,减少了淀粉烘干能耗。通顺铝业将液态铝直接输送到通亚铝业等铝型材生产企业,年可节省生产成本4,000万元。梅花生物投入资金7,000万元,对生产中的工艺水、烟气等进行了治理和循环再利用,年可增加收益1亿元。万顺达淀粉投入清洁生产资金500万元,年可减排废水12万吨。飓力恒实业通过技改,使每吨产品降低生产成本230元。铁人机械自主研发了大型碟式分离机、多效蒸发器等7种产品,填补了国内玉米化工机械领域空白,迈入自治区高新技术企业行列。蒙古王酒业进入环渤海节能环保自主创新企业百强榜,“蒙古王”品牌成为全国驰名商标。清谷新禾跻身自治区2006年度自主创新企业50强,被列入国家“双百工程”,产品远销欧美市场。锦秀木业生产的人造板材成为全国建材行业知名品牌,被自治区列为林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获得了进出口经营权。大林型砂成为全国最大的铸造用天然硅砂生产基地,被授权为铸造用硅砂及标准砂国家标准的起草单位。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