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宁英歌

家乡区县: 广东省普宁市

普宁英歌是广东省普宁市广为流传的一种汉族民俗舞蹈样式,迄今也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它被认为是扬正压邪、吉祥平安的象征,深受群众喜爱和推崇,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社会基础。 普宁英歌约有四百年的历史。它起源于人民群众劳动之余喜习武 (学拳头),借以消除疲劳、健身壮体,后又在习武的基础上,根据宋朝梁山泊英雄攻打大名府的故事创编了"唱英歌",后代代相传,发展为南方汉民族优秀民间传统舞蹈。普宁英歌于2006年被评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作为“广东文艺奥运军团”代表队之一在北京天安门表演,为北京奥运会开幕营造了热烈气氛;2012年,第二次被国家文化部评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成为广东省27个荣誉单位之一。另外,普宁英歌曾应邀参加上海世博会展演;还曾先后代表广东省到北京、天津参加全国文艺汇演,誉载京华。也多次被中央电视台的《远方的家》《走遍中国》所专访。

普宁英歌是一种壮美阳刚的汉族男性群体舞蹈,主要表现梁山泊英雄攻打大名府的豪情斗志和英雄气概。表

普宁英歌(11张)

演者勾画风格独特的脸谱,按梁山泊英雄形象造型,着武士服,紧身短打,手执特制双短棒叩击起舞,并配以锣鼓、螺号节奏。表演时队列图形变化丰富,有"双龙出海"、"猛虎下山"、"麦穗花"、"田螺圈"等样式,动作套式亦五花八门,有"布田"、"洗街"、"旋槌"、"槌花"等形态各异的舞姿动态,形成特有的动律,场面恢宏,气势磅礴。普宁英歌表演风格威猛、雄浑、粗犷、豪迈,体现了中华民族果敢、坚强、团结战斗、勇往直前的可贵品格和精神风貌。

英歌原是边唱边武 ,故名"唱英歌"。现南山一老艺人还依稀记得几句,后来由于舞蹈节奏强烈,要唱又要跳确实很困难,因而这"唱"的部分也就逐渐被弃,为当地特有的锣鼓所代替,沿袭至今。锣鼓节 奏既简单又热烈,锣鼓点是二板快,念谱为"壮壮空,壮壮空……",为增添气氛 ,还在"空"的音响上加进螺号,使锣鼓节奏更为快速。鲜明、热烈、雄壮,伴着有力的动作,更显得气势磅礴。 英歌的表演形式,全班分为前部分、中间部分、后部分(俗称前棚、中棚、后棚,一般又把中棚、后棚合称后棚)。前棚是唱英雄,它是全班的主要部分。表演道具为短棒和小鼓,短棒圆形,直径约5公分,长约40公分左右;小鼓两头为牛皮面,直径约10 公分,长约20公分,鼓旁有弓 ,可以单手持拿。

表演人数大体为16~24人,也有增至32或36人,最多可至108人。表演者绝对应是偶数(玩蛇者除

外),执棒及持小鼓者各占一半,现也有全部使用短棒的。主要动作有"洗街"、"藏剑"、"单、双镖 枪"、"背槌 "、"过跨"、"勾脚"、"过跨"等;主要图形有"双龙出海"、"麦穗花"、"眼镜圈"、"田螺圈"等;主要情节有"下山打探"、"急水渡泊"、"化妆卖艺"、"乘机闯府"、"救卢出府"、"英雄会师"、"凯旋归山"、"欢庆团圆"等。动作和图形都是从练兵和攻城阵法演变而成,变化多端,充分表现了梁山泊英雄好汉机智勇敢、锄奸除恶的豪迈气概和战斗风貌。 中间部分是化装拉弦唱戏。节目有《洗佛》、《牵猪 》、《拖车》、《抛网》、《双摇橹》、《桃花过渡》等,其节目可视队伍人材而增删,但节目不能少于三个。

后部分为"打布马"。由一身穿清朝服,头戴红樱帽、挂上鼻须、手执双锏、腰装一头布马象骑马姿态的"老爹"与一和尚装扮、手持长棍者对打。后来还加进若干武术人员作徒手、刀、剑、棍等单打、对打的武术表演。最后以"老爹"被打败狼狈逃走作为结束英歌的整个活动过程。"打布马"是以本地故事发展而成的一个艺术程式,起源于里湖,以池尾为最,虽与宋朝梁山英雄大闹大名府各自时代背景不符,但根据梁山英雄乔装进城这一情节巧妙地连接起来,并把它编入英歌后棚,使英歌的整个活动更加完善。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普宁英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普宁英歌”是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普宁英歌”兴起于明末清初,至今已传承三百多年。据有关史科记载,明朝末年,外江戏曾来普宁演出宋朝梁山伯好汉,乔装下山攻打大名府的汉剧。其中有唱有舞,表演动人,深为当地农民所喜爱,因而学习扮演,当时称为唱英歌,后来逐步将唱的部分删去而保留下槌舞部分。英歌舞的道具是圆形木制短槌。表演人数没有绝对固定,除队头玩蛇者外,舞槌的大体为16人、24人、32人、36人或者72人,可多可少,灵活机动。英歌舞者扮演的是梁山伯英雄好汉,所以,舞者脸部化妆是根据人物形象和性格特征而定。如头槌大刀关胜是红脸红须;二槌黑旋风李逵黑须满腮,倒钩;三槌花和尚鲁智深是个花点环须绿眼角怪样;四槌行者武松却描得英姿焕发、刚强无敌美男子;队头玩蛇的鼓上蚤时迂,脸上盘一条银环蛇。英歌舞者服装则与京剧中的“紧身短打”相似,上身坎肩,脚是人字形的裹腿。

 

黄若松(2015-04-15)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