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潮州古城的东门外韩江之上,有一座历史名桥叫广济桥。因相传韩愈在贬寓潮州 期间,韩湘子一直相随,故有湘子桥之称。[1] 它是中国桥梁史上唯一的一座集梁桥、拱桥 和浮桥于一体的桥梁。从江岸到第一个桥墩处为拱桥,向江中延伸后为梁桥,在江心主河道处为浮桥。有人把它与赵州安济桥(俗称赵州桥)、泉州万安桥(俗称洛阳桥)、北京芦沟桥并称为中国四大古桥。现存桥梁全长518米,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湘子桥始建于宋代,初为浮桥,名康济桥。其后,沿东、西两岸向江心依次增筑石墩,“为洲二十有三”,上架石梁,名之济川桥,又称丁侯桥。据《广东通志》记载,其“西岸桥墩 创于宋乾道间(1165~1173年)”,“东岸桥墩创于宋绍熙间(1190~1194年)”[2] 。又《(嘉靖)潮州府志》卷一记载:“广济桥,在(潮州)城东跨韩江上,广二丈,袤一百八十丈,旧名济川,或曰丁侯。为洲二十有三。西洲创于宋州守曾汪,其后朱江、王正功、丁允元、孙叔谨 相继增筑,共为洲十。东洲创于沈宗禹,而陈宏规、林 、林会继筑之,共为洲十有三。” [3]江心水深流急,无法筑墩架梁,故用浮桥与东西两段桥梁连接。在桥上放置有四只大铁牛,每只重4000斤,以维系浮桥。 后来,由于年久失修,“洲坏梁断,亭屋皆废。百余年舟渡虽设,遇风雨水溢,多遭覆溺,民甚患之。”明宣德间(1426~1435年),潮州知府王源发起并主持重修, “累石为墩二十有三,架亭屋百二十有六。中不可为墩,造舟二十有四为浮梁”,更名为广济桥。[4]当时 寓居潮州的会稽人氏姚友直作有《广济桥记》,对修桥的缘由、过程以及桥梁的结构作了详细的记述。其云:“郡治东并城之水曰恶溪,旧有 桥, 石为墩二十有三,深者高五、六丈,低者四、五十尺。墩石以丈计者数千百万,上架石梁,间以巨木,长以尺计者四、五十尺(《顺治潮州府志》作“四十、五十”)有奇,中流急(《顺治潮州府志》作“惊”)湍尤深,不可为墩,设舟二十有四为浮梁,栏 铁 三,每 重四千斤,连亘以渡往来,名曰济川。其途通闽浙,达两京,实为南北要冲。其流急如马骋而汹涌,触之者木石俱往。水落沙 ,一 可
渡,水涨沙逸,数里旷隔,虽设济舟,日不能三、四渡。咫尺之居若千里。士女不得渡有日,夜野宿以伺其便。军民病涉,莫此为甚。自宋至是,因循不能 复者殆百余年。凡登途而望者,莫不痛恨,以为终古苦涉,斯桥不可复作矣。宣德乙卯冬,韦庵王公莅任,后百废皆作。渡溪拜昌黎,顾桥遗址,询诸僚吏。潮卫指挥赖君 作而言曰:‘斯桥之毁,累经 筑,不能为工,岁溺人畜不可数计。非德望如昌黎伯,神化宜民者不能也。为公所至有声迹,斯桥之兴,不在于公而谁欤。’公乃揆诸心,谋诸众,毅然兴作新之。怀命耆民之贤者,化财经途。尊官巨贾,捐金弃玉者相踵籍。而海邑洎潮揭程之民趋赴之者,各殚其财力。若有 鬼神阴来,相之于时。慎简官属,若海阳令李衡等,赞其计,选耆民董工、许懋(《 顺治潮州府志》加一“等”字)出纳赀费,于以购木石,募工 。凡墩之颓毁者,用坚 以补之,石梁中断者,用 楠樟梓之固巨者以更之,中流狂澜触啮不能为梁者,仍设以浮舫,絷以铁缆,无陷塌之忧。桥之上乃立亭屋百二十六间。居之下,梁之上,镘以厚板。板侧卧二层甓,用灰弥缝之,以蔽风雨,寒暑以防回禄之虞。环以栏槛,五采妆饰。坚致倍蓰于其旧。不期月告成。四方之人骤闻者,疑而骇,若不信。更名其桥曰广济,取济百粤之民,其功甚大也。又间联屋作高楼十有二,由桥西亭而东行。楼之一,西曰奇观,东曰广济;桥楼之二,西曰凌霄,东曰登瀛;楼之三,西曰得月,东曰朝仙;楼之四,西曰乘驷,东曰飞跃;楼之五,西曰涉川,东曰右通,是为西矶头。西崖抵矶,凡楼屋计五十间。矶叠级二十有四,按二十四气,以便人畜上下,过浮梁者下级。由浮梁东行至穷处曰东矶头,亦叠级二十有四,为楼之六,西曰左达,东曰济川。上级越楼,由亭西东行,为楼之七,西曰云衢,东曰冰壶;楼之八,西曰小蓬莱,东曰凤麟洲;楼之九,西曰摘星,东曰凌波;楼之十,西曰飞虹,东曰观滟;楼之十一,西曰 翠,东曰澄舰;楼之十二,西曰升仙,东曰仰韩。阁楼之上重檐又曰广济。桥东崖至矶,凡楼屋七十有六间,桥之穷矣。仰韩阁之东有祠,曰宁波,塑宁波神以安水怒。祠之后有碑亭,四邑民献颂太守王公功德碑列于两序。四方来观者咸曰,斯桥实为江 南第一。” [3,4] 其后,湘子桥又因毁坏而几次重修,并在明正德间(1506~1521年)“易梁为石”,即把原有的木构件换成石构件。雍正二年(1724年)重修时,铸有 牛二只,分别放置在西桥第8墩和东桥第12墩之上。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东墩的 牛遭雷击而沉江中。因此,当地民谣有:“潮州湘桥好风流,十八梭船廿四洲。廿四楼台廿四样,二只 牛一只 溜。” [5] 江心主河道所架设的是浮桥,势必影响河中的船运。为解决这一问题,特采取了早晚开启浮桥的措施。《粤囊》中说:“潮州东门外济川桥,广五(二)丈,长百八十丈,横跨鳄溪 (即韩江),列肆盈焉。下横长木,晨夕两开,以通舟楫”。[1] 如果遇到有大型船舶,或大木排通过,则将浮桥解开,过后再重新合拢。 在每个桥墩之上两侧建有亭屋,开设商店,成为桥上商市的景观,有“一里长桥一里 市”之称。[5] 据《广东通志》记载,清代时,桥上还设立专门管理运输和商务、税收的盘查公 馆,派有专人负责。 [2] 现存湘子桥基本保持着原有的布局,但亭屋已经不存,中段浮桥也于1958年改为钢架桥。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