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墨古城原址
建成于明朝万历年间,以古县衙为中心,内城范围大约方圆0.25平方公里,城郭范围大约方圆4平方公里,起边界东到今张村,西到即墨老电影院,南到墨水河,被到今蓝鳌路。“即墨古城墙最初为土建,形成于元代,呈环形,明朝时为抗击倭寇,在外围加了大型砖块,形成周长2000米的古城墙。”有关工作人员介绍,连绵的战事使得城墙饱受摧残,在抗日战争期间也饱受摧残,到上世纪60年代,这段城墙彻底拆除。
淮涉八景
“滨河生态社区”时古城改造的主题之一。在古城改造的同时,墨水河也将同步治理改造。穿越即墨城区的这段墨水河名叫“淮涉河”,是即墨历史上一条著名的护城河和文化生活河。经过此次整治,河段将重现“淮涉八景”,包括:水阁临风、古寺塔影、锁龙泉石、长桥卧波、平沙清流、岸柳含烟、淮涉春浣、高堤垂钓。
十景十三坊
即墨古城的十景包括古城门楼、城墙及淮涉八景等。
“十三坊”则取材于即墨古城旧有的牌坊。自明朝始即墨名宦辈出,城内相继建起42座石雕牌坊,牌坊于1958年前后相继拆除。
“十三坊”就是这些牌坊中比较盛名的,有为黄氏家族中的太子太保黄昭、黄正、黄作圣、黄嘉善立的“四世一品”坊,为在广西道任监察御史的袁三重而立“伦恩”坊,为钦差巡按直隶等处屯田马政监察御史袁耀然而立“宪台”坊,为丁丑科进士黄嘉善而立“进士”坊。文庙前有5座牌坊,即“垂宪万世”坊、“道观古今”坊、“德配天地”坊、“斯文正路”坊和“万里云衢”坊。另有节烈坊一座,贞孝坊一座。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