灞河,听名字就很霸气。今天我们来一起领略灞河的神韵吧。
灞河,黄河支流渭河的支流,古名滋水,全长109公里,流域面积2581平方公里,发源于秦岭北坡蓝田县灞源镇麻家坡以北。流经灞桥区、未央区,在高陵县汇入渭河,春秋时秦穆公不断向外扩张,称霸西戎后改名霸水。后来在“霸”字旁加上三点水,称为灞水。主要支流有辋峪河、浐河等。灞河上游河床比降大,洪水期水流湍急,河床左右摆动,河道弯曲甚多,建国后建有较完善的堤防系统。灞河流域内农业发达,灌溉历史悠久,流域内建有辋灞渠、跃进渠、蓝桥渠、普惠渠、灞惠渠、团结渠、立新渠等诸多引水工程。
1干流概况
走向
灞河,发源于陕西省蓝田县灞源乡华岔村西部,灞河有四大源流即:清峪、流峪、同峪和倒沟峪,它们在玉山镇汇流后始称灞河。西流至华胥乡的新街西北入西安市灞桥区。
然后,自东蒋入西安市灞桥区境,东西横穿区境,在光泰庙与浐河交汇后向北至兰家庄注入渭河。在灞桥区境内的河段长度为34公里,流域面积125.52平方公里。
源流
麻川水,为灞水的主流。源在灞源乡东约10公里的董家崖。西流汇老虎沟水、松树沟水、白草沟水、冷水沟水、磨岔沟水、秦峪水沟水、南沟水、柳泉沟水至灞龙庙(今灞源乡政府所在地)西部,汇北川水。
北川水,灞水主流之一,亦有称作主源的。它源于灞源乡北约10公里的箭峪岭北麓,南流,汇峪子沟水,大东沟水、曹家沟水、铁铜沟水、何家沟水、南孤庄水、白杨岔水至灞龙庙西��与灞源的麻川水汇合西流,汇湘子岔水。
湘子岔水,灞水主流之一,它源于灞源乡南木家台的东麓,北流汇杨家沟水,乌梢沟水后,至灞龙庙西部汇入灞源水西流,称“倒回峪”。
倒回峪,即麻川水、北川水与湘子岔水汇于灞龙庙后,西流至九间房乡下寨西段,一名倒沟峪,又称石门峪,东西长约17公里,灞河自灞龙庙西流,先后汇小南石门沟水、大南石门沟水、黑石河水、胡家沟水、大小南沟水、大小胡芦岔水、两岔河水等至九间房乡的下大寨汇流峪水。
流峪水,灞河主要支流之一,全长约20公里。它源于张家坪东沟村西北、木家台的南麓。西流汇庙沟水、韩家沟水、元家沟水、铜家山水、石沟峪水等,于九间房乡的徐家庄附近汇入倒回峪水,后西流又汇清峪水。
清峪水,全长约19公里,灞河主要支流之一。它源于将军帽山东北麓,南孤庄沟,西流汇赤脚河水、岱北岔水、台子后沟水、北峪水,至清峪水汇后西南流,汇小清峪水、黄沟水、同峪河水、曲子村水后,至南玉山村旁,汇入倒回峪水西流。南玉山以下,始称灞河。灞河西流再汇于厚镇乡庙坡附近南流的稠水、公王水、桐化沟水、尹家沟水、覆车谷水、雷家河水、晒峪水、安沟水、李家沟水、党家岭水、大峪水、任家沟水、陈家坡水至张寨村之东与蓝水(清河)相汇。
2水文特征
蓝田县境内,河谷较宽阔,河床表现为一束一放又一束之串珠状形态。前程附近谷宽4至5公里,县城处达10公里,新街又收缩至仅1.5公里。汛期一般在夏季3个月,枯水期在冬季3个月。中上游在暴雨来之时,洪水猛涨猛落,形成凶猛洪水过程。1935年马渡王曾有高达2900立方米/秒的洪峰流量,1953年8月2日最大洪峰流量达1600立方米/秒。马渡王水文站多年平均输沙量为354万吨,年内分配与径流量的年内变化一致。汛期输沙量最大,马渡王站年平均含沙量为6.32公斤/立方米,汛期8月份达18.5公斤/立方米。
灞桥区境内,河床比降,浐、灞河交汇处以上为2.35%,以下为1.58%。年平均径流量6.07亿立方米,其中:7至9月份最多,占33.8%;1至3月份偏少,占12.1%。据马渡王水文站资料,年平均输沙量为293.69万吨,最大为935万吨(1962年),最少为58.6万吨(1972年)。汛期河水最大含沙量达950公斤/立方米(1973年7月23日)。最大洪峰流量2160立方米/秒(1957年),最小洪峰流量229立方米/秒(1966年)。最枯年份中下游常断流。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