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镇原民俗风情--窑洞

家乡区县: 甘肃省镇原县

窑洞是陇东高原上一道靓丽的景观,正如大草原上的蒙古包一样,颇具民族特色。

东汉《说文》记载:窑,“北方叫作地孔,凭借地孔用作土室,用作洞窟。这就是说先民们在早期与自然斗争中,为了求生存,凭借自然形成的岩洞和地孔而居住,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受烧陶窑的启发,再将其加以改造和利用,便成为人们赖以生活的居所,即所谓“土室、土屋”也,也就是早期的窑洞。

镇原发掘的二十多处文化遗址证实,茹水、蒲水两岸遍布古人类活动的遗迹,特别是1978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泾渭工作队在镇原县茹河南岸发掘据今约五千年的常山下层文化遗址中,发现房子和窑穴24座。其中,窑穴16座,“一座为椭圆形直壁坑,15座为口小底大的袋状坑。这类窑穴形制异常固定,上半部有一段直壁颈部,以下坑形向外渐渐扩大若覆斗状”,最大的底径为4米,最小的底径1.9米,一般底径2.5——3.5米。

镇原窑洞形制繁多,目前留于民间的主要有如下几种:一是崖窑。崖窑分两类,一类是供人们居住的崖庄,人们依据一定地形,修成崖面,崖面下挖成的窑洞,靠山的叫明庄或半明半暗庄,原面叫地坑庄,有一户为单位的地坑庄,也有三、四户,甚至八、九户为单位的地坑庄。

wm2360FUCB3R(2014-04-02)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