滦州八景已经说了三景,今天我就把剩下的介绍一下
横井浮烟
位于城北3公里横山大觉寺前。距偏凉虚阁一公里,此地原有天然石泉,深数丈。后人砌石为井,护以石栏。两峰夹峙,井居其间。每当凌晨,井上水气直上,形如烟雾飘渺,映衬着松涛山势,烘托着佛寺晨钟,别有一番肃穆清幽之气,是为一景,名曰横井浮云。横山“东西耸列如屏”东有偏凉汀,西有抱花崖,南坡岗谷之间,拾级而上,越过石井,山怀之间有一所寺院,明代称开觉寺,后称大觉寺,俗称横山寺,时间年代不详,咸丰九年曾毁于大火,光绪四年重修,民国十七年,张作霖被日军炸死,两日后,张学良、杨宇霆潜来大觉寺,密谋十二天,临行赠银五千,重修大觉寺。但当时滦县是战区,时局飘摇,前人留诗云
世事谁能觉 空余大觉名
劫灰看遍地 何日洗兵戈
经过“大跃进”“文化大革命”和1976年的大地震,终于逐渐被毁,如今仅存基址,尤其是那敞口大井,依然让人回味“横井浮烟”的风韵。
围山泉瀑
位于杨柳庄北部,梯子岭以北,罗家岭以南,此地诸峰高耸,午始见日,万山杂沓,环绕如围,当地人称围山,旧时围山有瀑泉四五处,远看如素练挂青峰。据县志记载;罗家岭之泉水,自西北绕而汇之,上为大龙潭,下为小龙潭,回河南流,气势雄伟前人有诗“悬崖峭壁泻流泉,百尺云峰挂水帘,飞湍击石石欲立,乾坤万古显奇观”。1969年至1972年,在小龙潭下游修建了小龙潭水库,此后降雨逐年减少,围山泉瀑(6张)小龙潭水量锐减,一年中大部分时间是断流的,飞瀑下,流水砸出的小龙潭也被杂物填满,下游河道拥塞严重,围山泉瀑已无往日辉煌,不过在雨季来临时,依稀还能见到往日的雄风,作为滦州八景中唯一留存下的一景,我们应该倍加珍惜。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再夏季大雨后去欣赏一下。位置就在迁曹公路63公里标志处,过三姓庄,上梯子岭,过岭上的大桥就到了,站在公路边都可以看到。2011年夏天,笔者两次实地探查,一次在枯水期,另一次是在一场中雨后的第二天,运气不错,拍到了有水的镜头。虽然水量小点,但依稀可以感受一下气氛。
天渠应候
与围山泉瀑一脉相承,围山泉水泻于泉子峪,因底部凹凸不平,形成众多水槽。渠水入槽,槽满自溢。据记天渠应侯载。其中南北各有一条大槽,每天上午南槽溢水北槽稳,下午北槽溢水南槽稳,应时而变,古来不爽。所谓天渠应侯,意思是“天然形成的河渠顺应时序而变化,前人留诗赞叹南北异流分子午 古今地转几沧桑如今每到雨季,飞瀑任然激流有声,小龙潭瀑布汇入小龙潭水库,如今由于修建小龙潭水库,下游水势变缓,再加上连年降水减少,地下水位下降,小龙潭上游水量锐减,甚至一年之中大部分时间是断流的,河道已经严重堵塞,河渠早已不见踪影,至于是否南北异流分子午,应时而变,已不可考了。
金泉渠月
位于城西1公里。明代建金泉亭。后因水患淤塞而改为演武亭,是士兵操练的地方,弘治元年(1488),知州潘金泉渠月龄主持重新开挖引水,种莲植柳。演武亭仍叫回金泉亭。六月连开,一支独大,而且结出一对莲蓬,一时传为奇闻,以为祥瑞之兆。适逢京官张德来滦州,就做主改名瑞莲亭,后又在亭西建别故亭,后改为雪鸿亭。这是一组人造的景观,因为近在城外。池水亭台,垂柳对莲,夜月映照,游人共赏。曾是滦州人流连忘返的所在。所谓”倒影亭台人共赏,华月当空故友情“便指于此。城东滦堤垂柳,城西金泉映月,城南岩山虎踞,城北横井浮烟。使得古滦州城如在画中。
可惜此处较多沙坨,水冲沙压,逐渐淤塞,早在民国初年就改为农田。
龙溪地桥
位于城西南4公里,俗称八里桥。龙溪原为沂河上源,又名沟酿河,发源于城西南五子山,向东南流至八里桥村龙溪地桥时,溪水忽然潜伏入地,二里之外复出地面。在东南流至独家应入老龙湾。现在从李兴庄乡老陈营村入柏各庄灌渠。据县志记载;”龙溪源出而伏,伏而复出,昔人投糠验之,果为一水,故名地桥。因其奇妙神异,故叫做龙溪,此正是;“自是天工真巧匠,普渡慈航亿万春”。
半个世纪以来,沧桑变化,已非旧观。但滦县谚语“八里桥不足一迈”与龙溪地桥没有什么关系,八里桥指的是该村距县城八里,而非桥长八里。如今年长日久,水流地上,“地桥”早已无存。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