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南毛山歌

家乡区县: 甘肃省康县

康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陕、甘、川三省交界之处。境内最高海拔2483米,最低海拔560米。属北亚热带和暖温带过渡区,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康县南部,峰峦叠嶂,沟壑纵横,地势平缓,风景秀丽,阳坝梅园沟已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国家AAAA级风景区”。全县植被覆盖率在70%以上,前清年间就有“县境——秀冠诸峰,翠色欲滴,群山宛然如翠屏”的描述。境内主要矿产量资源有金、银、铜、铁、煤、大理石、蛇纹石、石灰石等20多种矿藏。主要农作物小麦、玉米、马铃薯、荞麦等,主要经济作物有茶叶、核桃、黑木耳、香菇、花椒等。康县除了环境优美,物产丰富外,在康县南部的阳坝镇、两河镇、白杨乡、铜钱乡、三河乡、秧田乡等地还流传着群众唱毛山歌的习俗。

康南毛山歌,是一种具有地域特点的原生态民间演唱形式,广大群众在生产、生活中触景生情,即兴演唱,通俗易懂,朗朗上口,真切地反映出当地人民的生活、生产状态,是康南广大人民集体创作成的民间音乐作品。“毛”含有粗糙的意思。人们最初没有语言的时候,上到高山就大声吼,有石头从山上滑落时也吼。这种吼,就是语言的起源。有了语言之后,把高兴事或悲哀事唱出来,就是山歌的起源。众人编,众人唱,越唱越多;众人编,众人改,越唱越精。在封建社会,康南地广人稀,四川、陕西毗邻地区的穷苦百姓为逃荒避难,逐渐逃到康南深山老林中来谋生。处在生活最底层的群众以毛山歌为娱乐,用最形象的口头语言,歌唱生活,歌唱爱情。毛山歌虽“毛”,但它内容健康,思想性很强。

康县21个乡镇,都有唱山歌的习惯,但康南各乡镇的“毛山歌”最有特点,康县南部自古是中国南北相融,东西沟通的关锁,因此是北方游牧文明和南方农耕文明融合之地,也是东部中原文明和西部少数民族文化交汇之处,近代因康县交通不便,相对封闭,因此孕育出了康南毛山歌,这支特色独具,当地村民原创的历史文化积淀深厚的民间艺术奇葩——康南毛山歌。康南毛山歌是世世代代流传在甘肃省陇南康县南部山区的民间歌曲,之所以称为毛山歌,就是歌词全是山民们一辈辈口头流传下来的,没有歌本,有的是歌手们现编现唱,出口成章的。与其它地方山歌最大的不同点是比较通俗易懂,比较原始,地域特点明显,很少有文化人加工修饰,因而,更加切近群众,更加切近生活。毛山歌,是康南人民的集体创作,它深刻地反映了当地人民群众的心声,是十分珍贵的民俗文化遗产。

康南毛山歌,有唱旧社会广大百姓苦难生活的,如:“不赶麦场赶惯了,提起麦场心烂了,镰刀背架不提了,要着吃着回来了。”有揭露地主阶级压迫穷苦人民的。“宁叫天打死磨,不给老地主做活”有反映劳动生产的如“锄草锄了整一天,眼看太阳快落山,扯根葛条绑太阳,草不锄完不下山。”有反映忠贞爱情的。如“铜绿盅子喝清茶,啥时与你成亲家,只要和你成了亲,肉连骨头心连心。”歌唱毛主席的,如“杜鹃枝头杜鹃啼,燕子河畔燕啄泥,人民领袖人民爱,万众歌颂毛主席。”

从形式上讲,有单唱,有对唱,生动活泼,情趣盎然。在康南无论是大人或是小孩,都会哼两句山歌,有一个人劳动时独自吟唱,也有男女对唱,互相戏弄或打情骂俏。如“郎在高山割竹穰,姐在河坝洗衣裳,听见棒棰帮帮响,蹶起尻子走他娘。走在跟前不是你,才是啄木子啄树里,背上火药拿上枪,叫你啄木子见阎王。”

康南毛山歌的主要特征:一是群众在生活生产中,触景生情,即兴演唱,没有固定的模式和词曲。二是通俗易懂,原汁原味,无需专业人士进行再加工。三是演唱形式简单,地域特点明显,贴近群众,贴进生活。

康南山美、水秀、人俊,是山歌的海洋。可是近年来,由于电影、电视和流行歌曲等文化活动的冲击,青年人唱山歌的少了,只有老汉和老婆婆还唱,濒临灭绝。康南毛山歌有较高的研究、保护价值,将“毛山歌”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重点保护,对延续和传承传统民族文化都有十分特殊的价值和重要意义。

丰富多彩的农村生活是各类艺术创作取之不尽的源泉,康南毛山歌,是一种民间艺术形式,其价值:一是学术价值。对其丰富内容和基本特征加以保护,将进一步充实我国民间音乐,对丰富和完善中国民间音乐产生一定的推动作用。二是实用价值。发掘、抢救、保护康南毛山歌,对陇南地区乃至全国新农村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将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三是民俗文化价值。发掘、抢救、保护康南毛山歌,可以系统地挖掘、保护民俗文化,让优秀的民族文化得到有效的传承和发扬。

随着农村群众文化生活的日益丰富,群众的文化水平逐渐提高,审美需求也随之提高,群众对毛山歌演唱的兴趣愈来愈淡漠,认为那是低俗的,登不了大雅之堂,很多年轻人不愿学唱。另外村庄里大多青壮年外出打工,唱的人越来越少,出现频危状况。一些颇有造诣的编唱歌手年世已高,逐步退出舞台,有的相继去世,难以传承。据统计康南现有毛山歌演唱者仅有460余人。与此同时,以往口头传唱的山歌,没有经过专业整理,随着一些歌手的离世,山歌的歌词遗失现象也非常严重。

目前,康县已成立了有专业人员参与的康南毛山歌保护领导小组,建立了乡村级毛山歌乐队,进行了招商引资,不断发展“康南毛山歌表演”文化产业。在此基础上,就毛山歌的保护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在康南各乡镇进行全面细致的普查,彻底摸清康南毛山歌的历史沿革,以及表演形式并编印毛山歌词曲集。二是在康南各乡镇成立一个毛山歌演唱队,从人员培训、演奏水平、演出道具等方面着手,逐步提高毛山歌艺术档次。三是保持在市、县,甚至省级重大文艺活动中,经常上演康南毛山歌内容的文艺节目,达到加大宣传力度,弘扬民间音乐的目的。

具体步骤是:2007年——2008年普查相关历史资料,建立资料库,成立乡村民俗文化保护村;2009年编印“康南毛山歌”词曲集;2010——2011年开展康南毛山歌民间活动,继续排练更加精彩的文艺节目,参加省市乃至国家级文艺活动。

康县人杰地灵,民风淳朴。近年来,康县各级政府和文化部门就康南毛山歌的挖掘和保护做了大量而细致的工作,康南毛山歌也已列为甘肃省和陇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康南毛山歌的演唱仍处在较小的范围,要真正保护和发展康南毛山歌的传统优势,使康南毛山歌成为群众自觉参与、自娱自乐的活动,还需要做大量的工作。我们相信,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康南毛山歌会得到越来越多的人重视和喜爱,并将不断地焕发独俱特色的艺术魅力。

顽石(2015-04-15)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