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山背二歌

家乡区县: 巴中市南江县

      巴山背二歌是指产生并流传于巴中市辖区内的一种山歌。巴山背二歌是随着巴山人从事长途背运这种生产劳动方式而产生的,其历史可以追溯到秦汉以前。自古以来,人们习惯把从事长途背运的人叫“背老二”或“背二哥”,把在背运途中打杵歇气时所唱的山歌叫“背二歌”或“巴山背二歌”。

      一代又一代大巴山人在米仓古道上,背运粮草或运输武器或背运日常生活用品进行物质交换。他们像马帮、驼帮一样组成庞大的背运队伍,往返于川陕两地。巴中境内的古道有由巴人在三千余年前开通的“巴岭路”、“大行道”、“米仓道”,北通陕西梁川、南郑,直达关中平原西安,下通巴州直延重庆。外有北起陕南汉中经壁州(今通江)、江口(平昌)后由水路到绥定(今达州),直达重庆的“汉中古道”,再往北上延到关中平原西安的“长安古道”;以及由陕西洋州,西乡南下到四川壁州的“洋壁古道”等数条连通川陕的南北交通要道。巴山背二哥一代又一代翻越巴山,长途跋涉在这些古道上,为推动川陕物质交流、经济发展立下了不朽的功劳。现存于陕西长安县兴教寺慈恩塔院内一块石碑上,有一幅宋代工匠仿原碑图刻的《玄奘取经图》,图中玄奘背经书所用的工具与今天巴山背二哥所背的“背架”一模一样,说明唐代以前,人们就开始使用“背架”这种运输工具了。

      《巴州志·风俗篇》载:“康熙雍正年间,春田栽秧,选歌郎二人击鼓鸣钲于陇上,曼声而歌,更唱迭今,丽丽可听,使耕者忘其疲,以齐功力”。由此说明,在劳动中歌唱可使人忘其疲劳,因而从事长途背运的巴山背二哥唱山歌,消除疲劳现象也出于自然并一直延传至今。作为一种山歌,“巴山背二歌”生动地反映了背二哥的生活状况,劳动场景和内心世界。其表现形式主要是背运途中打杵歇气时演唱,往往是一人领唱众人帮合。有歌颂勤劳勇敢、劳苦艰辛内容的背二歌;有歌唱背运工具,歌唱劳动的背二歌;有反映为消除疲劳而专唱风流歌为内容的背二歌等等。如:“高高的大巴山,离天只有三尺三,要想翻越巴山顶,只有背二哥的铁脚杆。”“背上千斤翻巴山,铁打腰杆都压弯,打双赤脚路难走,七十二道脚不干。”又如:“拐扒子儿二尺小,上坡下坡离不得它,过河踩水探探浅,亲生儿子不如它。”

      巴山背二歌是由长期从事货物背运的劳动人民所创造,庞大的背运队伍在漫长的背运途中更唱迭合,相互学习交流,没有固定的师徒关系,属自发式传承,由于背二歌旋律优美,情趣盎然,故在民间广泛传唱。

      巴山背二歌的歌词大都为二二三结构的七言格律诗,其写作手法多用赋、比、兴。如:弯弯背架像条船,情哥背铁又背盐,鸡叫三道就起身,太阳落坡才团圆。“巴山背二歌”的衬词除了常用虚词外,还有像巴山其它民歌的衬词一样用实词作衬词,这是“巴山背二歌”最大特色之一。如果背二哥们歌唱自己的生活,其衬词往往只有“贤友儿”、“情兄儿”等,这类衬词指背二哥们相互打招呼;如果唱情歌,其衬词则为“贤妹儿”、“情妹儿”或“情哥儿”。“巴山背二歌”的调试全都是民族五声调式中的徵调式;其曲式结构为上下两个乐句的单段体;其唱腔高亢悠扬,能翻山越岭、穿云钻雾,结束时都有长气短叹的一声甩腔——“耶—嘿!”

      通江河,南江河,我是巴山背二哥。

      太阳送我上巴山,月亮陪我过巴河。

       晚上歇在幺店子,还有贤妹来捂脚。

       打杵就把山歌唱,人家说我穷快乐!

liuyani(2015-04-15)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