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足特色美食--丁家坡洋芋

家乡区县: 重庆大足区

丁家坡洋芋:23年香味依然“来过重庆,没吃过重庆火锅是一种遗憾,来过大足,没吃过大足县城丁家坡洋芋也是一种遗憾。”这是一位网友在为丁家坡洋芋建立的百度贴吧中的开场白,引起了许多人的共鸣。四年前曾在大足中学读书的网友“小亚”曾为了洋芋打车到丁家坡去买。十年前,网友“布丁”天天缠着卖洋芋的阿姨多舀点土豆片……如今,时过境迁,曾经吃洋芋的少年已参加了工作,但学坝社区丁家坡小巷里,那个阿姨仍在卖洋芋,香味依然浓郁悠长。

                      

■23年前摆上油辣子拌成的两盆洋芋片和一盆洋芋块,旁边安置一张小桌供食客坐下享用。就这样,1989年,29岁的王淑华卖起了洋芋。爽脆、香辣的口感,迅速成了周边三所学校学生们最喜爱的小吃,一角钱5片,五角钱就有一大包,谁不为之津津乐道。到了90年代中期,坐在快餐店吃薯条似乎成了学生们眼里洋气的事,这种凉拌洋芋生意逐渐冷清了许多。又过了两年,大约是1997年,每逢放学时段,买洋芋的队伍又排到了巷尾。“也许薯条的那股新鲜劲过了吧。”王淑华说。

■3年前王淑华每天煮的几大盆洋芋成了人们眼中的限量供应品,一旦去晚了就只能失望而归。2009年,因卖洋芋小有积蓄的王淑华,租下一间大屋,雇了7名帮工来准备洋芋,除了供应量变大外,依然还是摆着那么个小摊,依然还是自己亲自坐镇兜售。

■如今1块钱1勺的洋芋,除了学生购买外,许多80后、70后成了购买主力,常常驱车买上一大袋。丁家坡因此出现了无数家冠名为“正宗”、“老字号”的洋芋摊。“不过,这都不要紧。”学坝社区书记陈晓莉告诉了记者一个有趣的现象:无论是慕名而来的,还是老一批的食客,都以同一种方法辨别正宗与否——卖洋芋的阿姨鼻翼上有颗痣。

每天清晨6点,王淑华与7名工人就在100多平方米的洋芋作坊中忙开了。50斤洋芋是一天的售量,库房里取上几大袋洋芋,用小刀一个个的去皮,浸泡后便放案板上逐一切片。将洋芋片倒入开水中煮,有师傅专门负责掌火,这可一点不能含糊,煮成碎片就不能卖了。煮好的洋芋片需要分别倒入几个大簸箕内,待它们慢慢冷却。8点钟不到,一切工作准备就绪,王淑华亲自推车出摊。摊位上,已经有几个食客在这里等待了,王淑华从一盆调料中,舀上一大勺淋在洋芋片上,拌上几下,就成了大家口中的美味。

浮生(2014-05-06)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