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其芳中国著名诗人,散文家,文学评论家,“红学”理论家,重庆万州人,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是“汉园三诗人”之一。著作主要有散文集《画梦录》(成名作),《一夜的工作》诗集《预言》,红楼梦的研究也颇有建树。
何其芳是开国以来万州最有名的诗人之一,何其芳原名叫何永芳,国文老师将“永”改为“其”,这一字之改,让一个十分俗气的名字瞬间大放光彩,变成一个内涵隽永的美名。名字的变化的由来:一是变九、名分档为连姓取名,扩大了名字的容量,丰富了名字的内涵;二是变三个实词为两实一虚,虚实相生,使名字充满了生机,跳荡着情感,升腾着热浪,具有感人的力量。何其芳多么具有诗意。多么芬芳,多么美好,多么令人陶醉啊!名字散发着诗意,洋溢着浪漫情怀,真是不可多得的佳名。何其芳不负重望,后来成为著名诗人和文学评论家,使“名副其实”,美名远播。
在后来的文学上表现出执著的探求。在诗歌方面,他创作之初十分讲究完整的形式、严格的韵律、谐美的节奏,并注重表现诗的形象和意境。所以他的诗都具有细腻和华丽的特色。在散文创作上,他自称“我的工作是在为抒情的散文发现一个新的园地”,他善于融合诗的特点,写出浓郁缠绵的文字,借用新奇的比喻和典故,渲染幻美的颜色和图案,使他的散文别具风格。
何其芳认为,从事文学研究必须要有广博的学识,不仅要广博,而且要扎实。因此,他主张读好书,多读书。何其芳读书,有做批注的习惯,许多很重要的思想见解,就批在他自己的书上,它们大部分没有被系统地整理过。整理这些批语,不仅对于何其芳研究,就是对于更广的意义上的文学研究,也都是非常有价值的。
从文化视野上来看,何其芳学术研究所关注的领域,也可以说涵盖了古今中外。在他留下来的学术遗产中,属于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以1956年写的长达8万余字的《论〈红楼梦〉》为代表。在这篇论文中,他不仅对《红楼梦》作了全面的精细的思想分析和艺术分析,对其中一些主要的人物给予了准确的评价,对当时与以往红学研究中的一系列重要问题,如“市民说”的问题,后四十回的真伪问题等,都经过缜密的研究,发表了自己的见解,而且,通过对这部封建时代社会生活百科全书式的作品的研究与评价,充分而全面地展示了何其芳的才情与学力、学风和品格。这篇论文可以视为何其芳文学研究的一个制高点,它代表了当时以及以后相当一段时间内《红楼梦》研究的最高水平,至今读来,仍不觉其陈旧,给人以艺术和生活的启发。
并且何其芳的文章还被编入学生课本中。
比如:
《一夜的工作》是表现周恩来总理的尽职尽责,为国家鞠躬尽瘁的美好品质的文章,被列入人教版语文六年级第13课和北师大版语文教科书第1课
《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被列入语文社七年级下册第15课
《生活是多么广阔》被列入人教版六年级综合复习的第2课
《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被列入沪教版七年级下学期第23课
《秋天》被列入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14课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