醇厚松针,清香扑鼻

家乡区县: 湖北省保康县

简介

保康松针是条形绿茶的一种,产于湖北省襄阳市保康县保南店垭镇和保北黄堡一带。春茶是最好的,所以家乡都会举行春菜,我也经常上山采茶的,那是一种享受,可以近距离接触这清香扑鼻的茶叶。

对于松针,在唐代就有记载,清代乾隆年间已有名气。其品质特征:外形紧直,圆润光滑,呈翠绿色,内质香气清高,汤色嫩绿,滋味醇厚,叶底肥嫩饱满。保康松针鲜叶一般在清明节前后五六天开园采摘,要求原料为一芽一叶。抢晴天采,不采虫伤、冻伤芽叶、鱼叶及蒂把。鲜叶随采随制,其加工方法分杀青、锅揉、拍汗及烘干四道工序。

保康松针,以湖北采花茶业集团公司投资打造,在保康县店垭镇兴建加工园,用中国驰名商标“采花”命名,茶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远离工业污染,终年云雾缭绕,如轻纱薄雾散于茶园上空,形成了保康松针茶园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

历史记载

保康自古以来为游览胜地,其所产保康松针茶在唐就很有名气。唐代斐济《茶述》中列出了十种贡茶,保康就是其中之一。

相传,王昭君当年出嫁西域,曾带去保康茶。

北宋范致明《襄阳风土记》载;“保康诸山旧出茶,谓之保康松针茶,唐人极重之。见于篇什,今人不甚种植,惟店垭歇马有千余本,土地颇类此苑。所出茶,一岁不过一、二十两,土人渭之腊梅茶,味极甘香,非他处草茶可比并,茶园地色亦相类,但土人不甚植尔。”

明代黄一正辑注的《事物绀珠》列出了今茶名99个,古制造茶名101个,其中保康出的松针茶,店垭出的腊梅茶属古制造茶名。唐释齐以松针茶诗一首云:“松针为上贡,何以惠寻常,还是诗心苦,堪消蜡梅香,碾声通一室,烹色带残阳,若有新春者,西来信勿忘。” 保康松针发源于店垭,因位于五道峡以南而得名。这里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每初早春清晨,山中云雾冉冉上升,低空缭绕,经微风吹拂,如轻纱薄雾尽散于茶园上空。茶园地势平坦,土质肥沃,酸度适宜。

制作工艺

保康松针鲜叶一般在清明前后五六天开园采摘,要求原料为一芽一叶。抢晴天采,不采虫伤、冻伤芽叶、鱼叶及蒂把。鲜叶随采随蒸,快速焙制。“保康松针”属针形蒸青绿茶类,其品质特点是:外形条索紧圆、光滑、挺直、显毫,色泽苍翠油润,茶汤嫩绿清澈明亮,香气清爽,滋味甘醇,叶底嫩绿明亮匀齐。

其传统加工工艺为:蒸青、扇干水气、铲头毛火、揉捻、铲二毛火、整形上光(湖北茶叶网手法为:搂、搓、端、扎)、拣选七大步骤。本品在清代乾隆年间已有名气,由湖北采花茶业集团公司保康采花茶叶专业合作社生产的保康松针,被评为湖北省优质名茶

1.蒸青:是利用蒸汽高温破坏酶的活性,制止多酚类的氧化,以形成松针外形、茶汤、叶底特有绿色。

要求:高温、薄摊、短时、快速

2.扇干水气:骤降叶温是造成松针茶特有香味的重要措施。

3.铲头毛火(又叫抖水气):是将扇干水气的茶叶放在120℃左右的焙炉上进行,要求进一步蒸发水分,并达到叶色油绿,梗脉略黄且出现“鸡皮皱纹”,芽梢显白毫,手握不粘,亦不成团的程度,即“散子”。铲时两个相对站立密切配合,动作协调,两掌微弯曲,掌心相对,将茶叶如捧球一样,左右来回推揉翻动。

4.揉捻:与其他茶类一样,目的在于卷紧条索,为形成松针茶紧、细、圆、直、光的外形奠定基础,唯程度较其它茶类略轻,细胞破坏达45%左右,其手法分为“巡转揉”和“对揉”。

5.铲二毛火:目的在于继续蒸发水分,初步整理茶叶形状,为整形上光奠定基础。用铲的手法完成,手法与头毛火相同,唯活动更为敏捷,扫叶更勤,以叶色泽油黑、滋润光滑,梗呈黄绿色,手捏柔软而不刺手为度。

6.整形上光(又称搓条上光):它是形成松针紧细、圆整、挺直、光滑的关键。全过程分为两个阶段,采用五大手法完成。两个阶段、五大手法是有机联系统一不可分割的,操作应注意两个阶段、五大手法的联合运用。

第一阶段:采用悬手搓的手法,把0.8-1千克的铲二毛火叶放在70-80℃的焙炉上,具体操作是两手手心相对,大拇指朝上翘起,四指并拢微弯,构成圆筒状,捧起茶叶离炉面16.5-20厘米搓制,如此反复,待搓到茶条呈圆柱状,色泽油绿,约七分干时即进入下一阶段。

第二阶段:目的在于蒸干水分、固定外形。采用搂、搓、端、抽(或扎)四大手法,更换交替,直到干燥为止。

茶艺基本程序

第一道:煮水——尧治河水煮松针

第二道:涤器——青瓷茶碗岳州窑

第三道:赏茶——昭君选茶自保康

第四道:投茶——燕飞寻常百姓家

第五道:洗茶——横空一鹤排云上

第六道:泡茶——水润绿色松针汤

第七道:敬茶——保康松针惟上贡

第八道:闻香——亦有店垭一派香

第九道:品茶——涤烦解渴心神悦

第十道:醉茶——夜归踏碎满街月

我的能力秀主页 http://wm23.cn/syp1995

我的梧桐子主页 http://www.wutongzi.com/uc/50955231.html

我的网络营销词典主页http://www.wm23.com/wiki/uc/88343.htm

我的博客主页http://blog.sina.com.cn/u/3887332598

 

 

孙艳萍(2015-04-15)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