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平华侨史话Ⅰ】

家乡区县: 江门市开平市

开平市是全国著名侨乡,全市68万多人口,旅居海外的华侨、华人达75万多人,分布在世界67个国家和地区,其中港澳台同胞约26万多人。全市归侨、侨眷和港澳同胞家属约占在家人口的八成。

 

(一)

开平立县于清朝顺治六年(公元一六四九年),至今已有三百五十多年历史。当时满清统治阶级,为了便于镇压劳动人民的反抗,从新兴、新会、恩平三县划地设置开平县,取义“开此郡县、从此太平。”

早在十六世纪中叶,开平就开始有人离乡别井,冒着生命危险,乘三支桅船远渡重洋,到南洋群岛(爪哇、泗水、苏门答腊等地)一带谋生。《开平县志》曾有这样的记述:“开平人富于冒险性质,五洲各地均有邑人足跡,盖由内地农工商事业未能振兴故。

据有关史料记载:一八四八年一月,在美国加州圣克门托发现了金矿,消息在同年春天传到了世界各地,同时也传到了香港。许多不同国籍的人(如果他们能自己担负路费的话)涌向加州採金。轮船公司为了做生意,拼命宣传加州“遍地黄金”,如果你一到加州,在大街上都能拾到金子。这类广告也到了香港。香港当地有很多从内地流落去的农民,在见到广告后都借钱或由家里凑足路费,希望到加州碰运气,好衣锦还乡。

就在这个时候,开平塘口潭溪婆髻山支脈的纲山麓,有一条叫做山塘村的古老村庄,原有二十二间泥屋,聚居着二十九户人家。他们世代佃耕着公尝地主的土地,每当收割完毕,交了地主的田租和纳了政府的苛捐杂税,便所余无几了。在这二十九户人家中,五户生活算是最好的,每天也只能餐粥餐饭,其余二十四户全靠稀粥和杂粮渡日。在生活重担压迫下,山塘村农民听到了美国在港、澳招募华工的消息后,不少人想到国外去找寻生活出路。当时首先应募到海外去的是山塘村的贫苦农民谢社德。那时,他被生活迫得家破人亡,典卖了仅有的一些残破家具、农具拿来作路费,只身跑到香港,后来,又为外国人贩子所欺骗,卖身到美国西部金矿当奴隶。从那时起,开平县出洋到美国去的农民便年复一年地多起来了。在一八四八至一八七九年这段时间里,山塘村先后有十一户十四人漂流到美国西部去开矿,垦荒和筑铁路,虽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但他们却为美国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不朽的贡献。

那时加州有的矿区,白人发现华人採矿区採金较多,就提出要华人搬走,否则就鞭打他们,冲进矿区烧毁一切东西。白人常常抢劫华人和谋杀他们,那时传说白人如果没有钱用就坐在路边,等华人来了就上前把钱抢来用。……有许多沼泽需要填起来,这个工作很繁重,白人都不愿意去,又只有找华工,华工把它变为了良田。筑路工程是很辛苦并且危险的,要过荒山,需要开隧道,炸石,死亡数字很高。

山塘村老一辈的华侨,过去在美国就是过着这样的艰苦生活。当时他们并不存在发大洋财的奢想,他们最大的要求仅是渴望在海外渡过一段艰苦的岁月,赚上点钱寄回去养家,待祖国有了较好的生产、生活条件时,便回国与家人团聚。但事实上,在资本主义奴役者的鞭笞下,他们终日劳碌,不但入息无几,有的还因水土不服,操劳过度而死在异乡。山塘村最早一批往美国的十五名华侨,就有谢社德等五人死于美国西部。谢龙、谢永羡等十人受尽奴役、鞭笞,节衣缩食积蓄了一些旅费,于一八八三年先后由美回国。但在旧社会,他们到头来也落不得一个好结局。像那青壮年时代便出国谋生的谢龙,在一八八三年带着衰老的身躯回到故乡,娶了一个寡妇为妻,一年后,这个寡女因嫌他年老家穷,出走了。他只得招了一对壮年夫妇回来作儿媳,以继承香灯,但不到两年,这对壮年夫妇又不辞而别。谢龙因感怀身世孤零,竟于一八八九年悬梁自尽。像谢龙一样,解放前山塘村的二十九户侨户,就有十一户惨遭家破人亡。

山塘村侨乡的形成,是开平县广大侨乡历史的典型缩影。尽管海外生活艰难困苦,命运莫测,但在过去满清封建皇朝与国民党的腐朽统治下,越来越多的破产农民为了求生,冒着生命危险,背乡离井,抛妻别儿,漂流到海外去。开平县已故的旅美爱国侨领司徒美堂先生,就有过一段痛苦的回忆。这位十四岁就到美国去做苦役,劳碌奔波了六十多年的老华侨,在《祖国与华侨》一书里叙述了当时华侨出国的悲惨情景:说起中国人留美,是在一八四八年(道光二十八年)左右开始的。已经有百余年的历史。听老华侨说:“那时是乘坐桅船,航程从三、四个月至半年没有一定,快慢要靠天气,华侨自携咸蝦酱佐膳,日久都生了蟲。抵岸时胡子几寸长,眼深而黑,海洋上浪大如山,许多人熬不过风浪,抱着桅杆,从香港哭到旧金山,得到平安上岸,恍如隔世了。

 

杨冬苗(2015-04-15)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