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开平县之所以成为侨乡,不能不说是中华民族苦难深重的产物。在旧中国,开平广大的劳苦农民颈上架着“三把刀“:地租、税收、坐监牢。全县占总户数百分之五的地主阶级,却拥有百分之七十的土地,而占总户数百分之六十的贫苦农民,占全县土地不到百分之九。残酷如削骨刀的地租,百分之百利息的高利贷,数不清的苛捐杂税,使农民受于“一穷二饿三抽丁,四走五乞六卖田,七丢孩儿八吊颈,九受压迫十分凄凉”的悲惨境地。在家无田耕,走投无路的贫苦农民,听说“金山好捞”,就只好到外国去寻找出路。
特别是一八四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当时满清政府与各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帝国主义在中国取得政治、经济上种种特权,他们掠夺中国的资源,占领中国的市场,摧残中国的手工艺,破坏中国的自然经济的基础,导致中国农民大批破产,并趁机把这些破产农民拐骗出国,作为发展资本主义的廉价劳动力。英、美、西、葡等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沿海和香港、澳门一带,大量招募华工,他们组织了贩卖人口公司,以种种手段拐骗劳动人民充当“契约工人”(即“猪仔华工”)到海外去开矿、垦荒、筑铁路。
十九世纪中叶,美国西部地区的开发,华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特别是在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后期,华工铺修了美国第一条横贯大陆的中太平洋铁路的西半段,这是英雄的成就。但是随着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发展,廉价的、流动性的华工劳动力逐渐没有用了。特别是十九世纪七十年代,美国发生经济危机,工人运动蓬勃兴起。美国资产阶段为了转移工人阶级斗争视线,煽起了“排华”活动,说“华工夺取了美国工人的饭碗”,“要赶走中国人”。一八八二年,美国议会通过排华法案,禁止华工到美,禁止华人妻子到美,禁止华人同美国白人妇女结婚。从一八八二年至一九0二年,虽然中国人在美国所占的比例很小,可是在这二十年之内,美国联邦政府至少通过了十三个排华法案。
由于华侨饱受帝国主义者的剥削欺凌,生命毫无保障,而旧中国积贫积弱,根本不能保障华侨的正当权益,许多华侨悲叹自己是“海外孤儿”,因此,产生了深厚的爱国爱乡思想感情,殷切期望祖国繁荣富强,国际地位提高。他们在国外不但保持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而且当祖国民族处于危难关头还挺身而出,积极支持和参加革命运动,大力支援祖国建设。
早在一八九四年(光绪二十年),孙中山先生在檀香山创立中国第一个民主革命团体兴中会时,在檀香山经商的开平赤坎护龙乡侨胞邓荫南首先加入。后来,孙中山先生着手筹募经费,准备回国发动武装起义,邓荫南尽变卖其商店及农场,为兴中会提供了六千多美元。开平赤坎侨胞司徒美堂,一八八0年到达美国后,加入了洪门致公堂,一九0四年,孙中山到达美国波士顿开展革命宣传活动,司徒美堂即追随孙中山先生。后来广州黄花岗起义失败,孙中山急需十五万美元做活动经费。司徒美堂即提议将加拿大的多伦多、温哥华、维多利三地的四所致公堂大楼典押出去,把款筹足,交给孙中山先生应用。
开平的爱国侨胞,不但在经济上、思想上大力支持孙中山领导的革命运动,而且积极参加革命党人多次发动的武装起义。在一九一九年三月二十九日广州黄花岗起义英勇牺牲的七十二位烈士中,有二十九名华侨,其中祖籍开平的侨胞有劳培、李雁南两人。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旅居美国的开平侨领司徒美堂,于一九三七年在纽约与爱国侨胞组织了“纽约华侨抗日救国筹款总会”,发动华侨捐款抗日,据统计,八年抗战,仅纽约华侨“额捐”(当时定额每人每月自动捐助十五美元)一项,便达一千四百万美元。抗战胜利后,他又公开发表声明,拥护中国共产党,发动华侨支持祖国的解放斗争。一九四九年八月,他代表美洲华侨,回国参加全国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并被选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解放后,他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向国外侨胞宣传祖国的伟大成就。
在中国航空事业史上,开平华侨也占有一定的位置。中国第一届设计飞艇的澳洲华侨谢钻泰,祖籍是开平塘口潭溪乡人。曾在美国获得万国飞机制造大会比赛冠军奖的谭根,是开平长沙杜澄乡人,一九一四年曾被孙中山委任为中华革命军飞机队队长。后来,孙中山组织航空敢死队,队长胡汉贤是开平籍旅加侨胞,毕业于加拿大沙城飞行学校,后曾任开平县长。一九三四年至一九三五年,陈济棠任职广东省长期间,在广东空军任职和在空军学校学习的开平籍飞行员估计达三百多人,其中有八成是旅美侨胞和侨眷,不少人还担任要职。这些飞行员深受当年孙中山鼓吹“航空救国”的影响,大都是靠自己立志钻研,勤学苦练获得成功的。
开平县爱国侨胞不但支持和参加革命,对支援家乡建设和兴公益事业,也作出了不少的贡献。闻名广东四邑(台山、开平、新会、恩平)的开侨中学,就是开平旅美、加及南洋等地的华侨,捐集六十多万元白银兴建的。开平一中、风采中学以及赤坎、塘口、百合、蚬冈、月山、水口、长沙、赤水等侨乡的不少中、小学的兴办,也有着海外侨胞的一份功劳。在文化事业方面,赤坎小海旅美华侨邓翼云集资创办,一九一四年在长沙出版《开平报》。一九二二年秋,旅加拿大华侨集资在赤坎创办《开平明报》。接着,各乡、各校之月报、季刊或年报,在侨胞支持下,相继出版。为了普及知识,一九二三年,蚬冈周姓旅美侨胞,首先倡办周氏通俗图书馆于蚬冈圩,附设在蚬冈启新小学校内。接着,一九二五年,赤坎司徒氏旅海外华侨又倡设司徒氏通俗图书馆于赤坎一埠。一九二九年,赤坎关姓侨胞相继在赤坎上埠开设关族图书馆。
修桥造路,赠医施药、热心公益事业,更是侨胞们的优良传统。一九三四年,旅美、加等地的开平侨胞,为了沟通蚬冈、百合两地的交通,集资白银十六万多元,自行设计,自行施工,在百合、蚬冈交界的合山,兴筑了一座中型的钢铁桥梁,命名合山铁桥,巍然屹立至今,既便利了交通,也为侨乡增添了光彩。赤坎五堡旅美侨胞谭道兴,为了方便乡亲就医,一九四八年在家乡矢山圩创办了一所协各医社,三十多年来,坚持赠医施药,造福家乡人民,方便附近农村群聚诊病。
司徒美堂先生在《祖国与华侨》一书里,曾有过这样一段话:“当我十四岁开始拿着口袋出门,隔壁老华侨三伯对我讲的番话,还是一字不漏地记得。他说:什么地方有人烟,什么地方有我们的华侨。树高千丈,落叶归根,但望不要忘记家乡。”
开平县华侨的“落叶归根”思想是很浓厚的。解放前,许多人出国劳碌一生,目的是将来回家乡完成三件大事:买田、建屋、娶媳妇。买田是为了避免再遭受饥寒威协;建屋是为了回乡安渡晚年。据全县不完全统计。仅长沙、赤坎、塘口、百合、蚬冈五个区沿公路一带的农村,由华侨建的碉楼式的楼房就有二千四百五十多座。这一方面反映过去开平社会治安不宁,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华侨对故乡的依恋之情。直至现在,不少华侨、港澳同胞家里虽然没有直系亲属在家,但仍然汇款回来修祖屋、建新房,奉祀自己的祖先。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