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村煎包

家乡区县: 嘉祥县

俗话说,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也正是有了这一比,我才感觉到包子中的精品,非马村的煎包莫属。
早在三十多年前我还在上高中的时候,我们嘉祥四中门口的公社饭店前,就天天停满许多外地的汽车。据当时在饭店里工作的一个亲戚讲,他们很多都是多绕了好几十里地,专门过来吃煎包的。更多的人不但在这里饱餐一回,还要带些回去送给至亲。由于那时的交通还不是太方便,别说是嘉祥、梁山、郓城、巨野等周边的几个县城,就是济宁市里的许多名人,都把吃了回马村的煎包当作荣耀。
马村的煎包之所以有些名气,除了得益于马村的特殊地理位置外,最主要的还是它的用料讲究,货真价实,水煎而成,口味独特。马村煎包是羊肉馅的,并且既不是绵羊,也不是白山羊,而是当地特有的一种青山羊。这种青山羊,繁殖能力很强,一胎一般能产四五只,但就是个头小;体型较大的成年羊,也不过是三四十斤,为此人们在它长到基本成年时就开始宰杀。都说浓缩的就是精华,用它做出的包子也就更加鲜香。
马村煎包的货真价实也是出了名的,直到上个世纪末,仍然是一毛钱一个,并且依然是咬一口满嘴流油,剥开皮就是个肉蛋。有人专门计算了一下,就是自己割肉做包子,也很难做出这样的成色来,可见实惠到什么程度。薄利多销,一直是马村煎包的经营之道。为此,别说是赶集做买卖的生意人,就是农村的一般人家,哪天想换换口味,就会骑上车子,到马村镇上买些包子,犒劳犒劳自己。一些上了岁数的老人,他们之所以有事没事就到马村集上转转,除了锻炼一下身体外,对煎包的情有独钟,也是一个很大的原因。他们八九点钟从家里出门,在集上转悠到天傍晌的时候,找个煎包摊一坐,要一盘煎包,高兴了再来二两小酒,神仙一样的日子。为此,乡邻们更是把能经常给老人买些煎包吃,视为最大的敬意和爱心。一些走亲访友的人,很多也都顺路买些煎包,用荷叶一包,把它当作上等的礼品。家中要是有老人,他们进门后就把煎包拿出来,让老人趁热吃下,融融的亲情,平添几分温馨。
马村煎包的美味,更在于它独特的水煎工艺。很多人都知道用油煎东西,水煎的手艺却鲜有人知。采用水煎,既可有效防止油腻,又能更准确地把握火候,这才造就出那远近闻名的美味来。
马村的煎包已有几百年的历史,虽然看不到更多的文字记载,但坊间的传说却把它记录得更为形象生动。
据说,早在马村煎包刚出名的时候,很多人就认为是马村的客商云集,给马村煎包带来的商机。于是,码头附近,大道两边,牲口市周围,一个个包子铺如雨后春笋,大家都想分得一杯羹。然而,现实却是残酷的,尽管他们绞尽脑汁,手段用尽,却一个个不由自主地败下阵来。多则一年半载,少则三两个月,就开始关门大吉。
当年有个徽商乘船路过马村,不但看中了马村的风水,更看上了在马村卖煎包的行当。那天他上岸在闫家包子铺里用餐,简直让那应接不暇的食客给惊呆了。他一面私下里选派了一个亲戚到闫家当伙计学艺,一方面物色以后开铺子的场所。尽管他后来高价弄到了全马村最好的铺面,他那卧底的亲戚也自以为学到了手艺,但他的铺子开张不到一年,就不得不关门歇业。套路是一样的套路,用料是一样的用料,甚至是连大小模样都没有什么区别。起初有人说他的煎包就是没有闫家、李家的好吃时,徽商很不服气,但他专门请了马村街上几位绅士品尝过他家的煎包后,他也按绅士们指出的问题进行对比时,他终于认输了。由于闫家和李家的煎包销量大,他们都是自己买羊宰杀,甚至是剁好的馅子还存有羊的体温。达不到这一点,在其它方面再下功夫,也无济于事。就这样,在所有的包子铺中,一直雄居马村,百年不衰的,只有闫姓和李姓两家,这也就是今天马村煎包的真传。
在马村,还有外地人学不到,或是学到也不敢用的一招,那就是认识不认识的都敢往外赊。有个外地人到李家包子铺里取经,在他看到那些吃过包子,给钱的没给钱的,稀里糊涂地都走了,当时他就“明白”了李家为什么发的,这叫作邪富,人家是命里有,这是任何人也学不了的。其实他根本不清楚,在这一带,小打小闹的赊个账,就是这样,你连个招呼也不用打,只是你别事后装糊涂就行。那时候谁家开个铺子,要是像现在的洋快餐似的,先交钱再说,你一天也干不下去。
马村煎包虽然很早就有一定的名气,但它真正走出马村,却是改革开放之后的事。尽管如今在济南、南京等大城市都能看到它的身影,但它走出马村,也曾有过相当艰难的历程。
然而,历史的脚步是谁也阻挡不住的,马村煎包也是一样。

蜗牛也是牛*^_^*(2015-04-15)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

最赞乡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