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江市是一个开发早,历史悠久之地,历史可追溯至远古旧石器时代的晚期,就其历史演变进程到民国止。内江原名中江。沱江北段叫牛鞞水,为北江;南段为枝江,称南江,此为中江。隋文帝避其杨忠之讳,改为内江。一说因取内水(即沱江)为名,盖市县位沱江西岸,江至此,曲流成弧,有如半岛,城居其内故名。
内江市市中区设县始于东汉明帝至和帝年间(公元58年至105年),分资中县置汉安县。
北周天和二年(公元567年),置汉安大戌,同年改置中江县。
隋开皇元年(公元581年),隋文帝因避父讳,改中江县为内江县。
元初,资州内江一带因长期战乱,地荒人稀,州县皆废;元顺帝至正二十三年(公元1363年)复置内江县。
1951年9月内江市自内江县中分出另置,隶属川南行署区内江专区。
1952年9月,恢复四川省的建制,内江市隶属四川省内江专区。
1968年7月,专区改称"地区",内江市隶属内江地区。
1985年6月,撤销内江地区,内江市升为地级市,并设立市中区,以原内江市的行政域为内江市市中区的行政区域。
内江市东兴区在商周时属巴国边境,战国时为秦国巴郡地。东汉顺帝永建年间(公元126—124年),名汉安县,意祝汉朝长治久安;武帝天和二年(公元567年),改置中江县。隋开皇元年(公元581年),隋文帝杨坚因避父讳改中江为内江县。
1989年撤县建区,中共内江市东兴区委、内江市东兴区人民政府迁居到与内江主城一河相隔的东兴镇,有了一块有希望成为区域经济、政治、文化中心的地盘,结束了“有县无城”的历史。
1990年—2003年间,区委、区政府坚持实施“以城兴区”战略,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加速原东兴镇改造、扩建及新区开发,重点建设西林大道、中兴路、汉安大道、平安路、太白路、大千路和规模较大的西林批发市场、艾林商城、卓尔摩尔等大中型商贸设施及专业批发市场,配合内江市开发西林新区城市建设,不断完善城市绿化、美化、亮化及城市管理服务功能,东兴城区从无到有,规划面积25平方公里,14年间已建成6.75平方公里,城市骨架道路网络体系初步形成。水电气供应充足,区内有内江市年产10万吨优质自来水的水厂和日处理200吨的现代化垃圾处理厂、内江市邮电通讯中心、电力基地、长江长四星级涉外大酒店。
2003年,完成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入1.6亿元,大千广场、和平广场、和平之春城市雕塑、西林大道拓宽改造、汉安大道东延线、东兴大道中一段顺利竣工,完成绿化、美化、亮化工程,新增城市绿化面积8.8公顷,城市道路21万平方米,城区新开工房屋70万平方米,竣工60万平方米。市政建设、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不断加强,城市人居环境逐步优化。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