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遇古城之古香古色德安里

家乡区县: 广东省普宁市

德安里,位于普宁洪阳镇区东南,为清朝广东水师提督方耀府第,始建于清同治七年(1868),陆续用20年时间建成,分“老寨”、“中寨”和“新德安里”三部分。

德安里自建成之日起至1949年,一直是方耀家族聚居的村落。虽历经变迁,德安里古村落的生活习俗和文化传统并未中断。研究者发现,德安里目前还没有出现文化传承的断层,仍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
2007年4月,普宁市决定启动德安里保护开发方案,对德安里进行整体的宣传、包装、开发。迄今,已按照“修旧如故”的原则完成对德安里新寨西座祠堂和老寨书斋的修复工作,其他部分的修复工作正在加紧进行中。同时,正在德安里老寨筹建“德安里民俗文化博物馆”。
德安里,潮汕地区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历史时期较长的巨型府第式村落。它处于北回归线,地理位置为东经116°13′04〃,北纬23°26〃12〃,位于普宁市老县城洪阳镇的东南侧。作为府第式的巨型建筑组群,德安里自北至南由老寨、中寨、新寨组成,每一部分又是一个独立完整的建筑组群,一组“百鸟朝凰”、两组“驷马拖车”,其规模之浩大,国内罕见。
“百鸟朝凰”与“驷马拖车”
据广东省民间艺术家协会考证,德安里始建于清同治十年(1871年)。时任潮州总兵的方耀偕同其兄弟在家乡洪阳营造德安里老寨,中寨则由方耀四弟方勋主持规划,并建主祠堂。十多年后,方耀收养的20个儿子都已成家立业,老寨已容不下,故兴建新寨。后来,十三子廷珍自恃方耀唯一亲生子,在新寨东侧兴建“方氏家庙”,专祀其生母余寿坤。后因兄弟劝阻,其母才没有入祠。至光绪十六年完工,整个德安里村落的建造历时将近20年。
中国传统建筑有“君子营建宫室,宗庙为先,诚以祖宗发源之地,支派皆本于兹”的观念,《潮州府志》也言:潮人“营宫室必先祠堂,明宗法,继绝嗣,崇配食,重祀田”。因此,德安里三寨都以大宗祠为中心,其他建筑按次序环绕大宗祠而建,形成了这样的格局:大宗祠的左右是小宗祠,然后是火巷和厝包(包屋),它们从三面护卫着大宗祠,外围是一座座重叠相连的“下山虎”和“四点金”,最后是坚固围合的寨墙。
德安里占地面积达5.9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2万平方米,寨内有官厅、祠堂、佛堂、书斋、餐厅、库房、阁楼等,房屋总数773间。德安里以其罕见的建筑布局和独特的设计风格,被编入华南理工大学建筑系的民用建筑教科书中。它也是潮汕民居建筑形式的大全,平房、下山虎、四点金、五厅通、独脚狮……其他地方罕见的建筑形式在这里都能看到。德安里还是岭南建筑装饰艺术的博物馆。
德安里老寨围绕着主体建筑物大祠堂的房屋刚好是一百座房屋,俗称“百鸟朝凰”。中寨和新寨的建筑格局是潮汕传统的民居“驷马拖车”,中间的大祠堂象征“车”,左右两边的次要建筑象征着拖车的“马”,这样坐在“车”上的列祖列宗就由居住在两边象征着“马”的子孙拖着,轰轰隆隆从远古走来。
“九转十八弯”的排水系统
德安里的建筑,是艺术与科学的结合,最典型的要数村落的排水系统。它们采取传统明沟的方式,经过“九转十八弯”的流向,最终汇入寨前溪,经百里桥,注入榕江。德安里的排水系统还有一个特点,无论从天井流出的水,还是从支流排入中沟,再流入大沟,水都是从中行。水从中行即“衍”,意在生生不息,繁衍千秋万载。
德安里村民注意环保,不将生活垃圾倾倒入沟内。从前建的老房子都没有厕所,村里排水沟又是明沟,各家各户按照古老的习惯,用马桶(俗称“老锅”)装盛粪便,倒入村外的厕池,作为农用肥料。梅雨天之后,村中绿油油的草地上,覆盖着一层菌类植物,其厚度差不多和浸泡过的木耳一样,村民们称其“鬼仔涎”,洗净后加少许的油拌以生菜,炒熟即可食用。德安里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由此可见一般。

小舍(2015-04-16)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