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枝经济发展

家乡区县: 六盘水市六枝特区

      六枝特区,位于贵州省西部,属六盘水市辖区域。系“三线建设”时期由原“六枝特区”与“郎岱县”合并而成。地理坐标为东经105°08′~105°43′;北纬25°59′~26°33′之间。东临本省的普定、镇宁两县,西接普安、晴隆、水城三县,南连关岭县,北靠织金、纳雍县。南北长61公里,东西宽56公里,国土总面积1792平方公里。2013年底辖5个镇、14个乡,常住人口49.46万,境内居住32个民族。
      六枝特区地处“中国凉都”六盘水市的东大门,长江、珠江水系的分水岭,大小河流共40余条,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农作物品种以水稻、玉米、小麦、薯类、油菜籽为主。先后被列为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县、商品粮基地县、重点产煤县等荣誉。
      民国时期,境内交通蔽塞,商品流通受到制约,经济落后,都是以自己的自然经济以个体农业和家庭手工业为主体,没有现代工业支撑。1950~1995年,经过不断的艰苦奋斗,逐步改进了贫穷落后的面貌。国民经济得到了大幅度的增长。
      发展至2011年,生产总值完成69亿元、工业总产值完成89.14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71.68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19.63亿元,分别为2006年的2.19倍、3.54倍、12.01倍、2.32倍;财政总收入、一般预算收入和财政支出预计完成67520万元、35660万元和21.44亿元,分别为2006年的3.09倍、2.85倍、4.33倍;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达64.5亿元和36.5亿元,分别为2006年的2.86倍和3.19倍。经济综合排位从2007年的全省68位进位到2011年的34位。
至2012年,该区主要指标创造“六枝速度”,达到“四个高于”的要求。预计全区生产总值完成82.3亿元,同比增长17.7%;工业总产值完成116.56亿元,同比增长23.5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70.69亿元,同比增长126.9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24.49亿元,同比增长25.05%;财政总收入、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10.05亿元、7.6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50.91%、52.9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13218元、4722元,同比分别增长25.11%、17.3%。据省统计局预评,2012年该区经济发展综合排位在全省排第16,比2011年上升18位。
2013年,特区生产总值预计完成100.11亿元,同比增长17.8%;工业总产值预计完成125亿元,同比增长7.25%;预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10亿元,同比增长95.36%;财政总收入预计完成15亿元,同比增49.29%,公共财政预算收入预计完成12.15亿元,同比增60.4%;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达5422元,同比增长14.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达17917元,同比增长17.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预计完成28.3亿元,同比增25%。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速、税收收入增速、旅游总收入增速在全省分别排1、3、4位;全面小康实现程度预计达79.31%,比2012年提高5.71个百分点;在全省经济发展增比进位综合测评中,六枝特区排第15位。
民国时期,农业经营单一,广种薄收,生产经验不足,农业基础薄弱。解放以后,逐步引进先进技术,改善农业技术设备,农业机械的应用范围逐步扩大。生产经验不断提高。推广良种和改进耕作方式,农业生产和农业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1984年粮食总产量达到12.3万吨,是1949年的20多倍。1995年,粮食总产量上升到13万吨。经济作物发展较快,油菜籽总产量1949年182.75吨,1995年增加到4647吨,专业蔬菜种植面积2600亩,产量在一万吨以上,西瓜从无到有,逐步扩大,年产量1000~1500吨。牧业发展稳步上升,1922年大牧畜存栏由1949年的2.23万头增到9.01万头。渔业从单纯野生捕捞发展到山塘、水库、池塘养鱼,稻田养鱼业逐步推广,1988年产鱼31.54吨,以后,逐年增长。生猪存栏由1949年的3.35万头增加到1992年的13.54万头。农民年平均收入从1949年的不足百元增加到1995年的378,农村贫困人口绝大部分得到温饱。农业总产值从1949年的868元增加到1995年的21000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平均每年递增3%以上。
      2011年,全年农业总产值达11.03亿元,同比增长22.4%,实现农业增加值7亿元,比上年增长1.9%。粮食种植面积39163公顷,比上年增加1037公顷。油料种植面积5459公顷,比上年增加189公顷。糖料种植面积9公顷。蔬菜种植面积4150公顷,比上年增加108公顷。全年粮食产量153097吨,比上年减产6745吨,比上年下降4.22%。截止2012年,全区农业总产值预计完成13.8亿元,同比增长25%。
      民国时期,境内以个体手工业为主,发展单一。1949年,工业总产值只有22.2万元,解放后,境内迅速恢复和发展一批小手体工业,连续兴办了一些县属小型骨干企业。1958~1975年,共有26个中央、省、市及地方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先后建成投产,1978年,地方工业生产总值增加到5933万元,比1949年增长46倍。地方工业主要有煤炭、机械、电力、建筑材料、食品加工等行业。主要产品产量均有较大增长。1988年与1978年比较,原煤炭产量由23万吨增至76.17万吨,增长2倍多,发电量由69万度增至1126.95万度,焦炭产量由6.43万吨增至10.34万吨,增长60.89%。水泥、皮鞋等产品从无到有,具备了相当的规产规模。乡镇工业发展迅猛,从单一的煤炭生产向多行业转换,并建成投产了一批骨干企业,1988年,乡镇工业产值占特区地方工业总产值的60%。与前期地方工业总产值13835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49年增长435倍,平均每年递增16.44%,比1978年增长8倍。1991年后,工业发展最快的是个体经济,以197.22%的速度向前发展,比国有工业经济发展速度高97.98个百分点,比集体经济高35.42个百分点。“三资”(即合资、独资、合作)及其他行业从无到有。到1995年,地方工业总产值达到26781万元。
     2011年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94.32亿元,比上年增长50.9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完成47.03亿元,比上年增长46.75%,规模以下工业产值完成47.29亿元,比上年增长55.38%。工业增加值完成29.75亿元,比上年增长29.1%,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5亿元,比上年增长30.1%。截止2013年,全区工业总产值完成125亿元,同比增长7.25%。
      传统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得到稳步提升。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家电下乡工程,引进了“苏宁”等知名零售商业品牌企业入驻六枝,有力地促进了服务业的发展。建成了凉都·月亮河夜郎布依文化生态园景区、梭戛箐苗风情景区、戈厂林场景区、廻龙溪景区。评定二星级宾馆4家,建成牂牁江假日大酒店。新组建了六盘水城市商业银行六枝分行、中国邮政银行六枝分行和六枝祥云小额信贷公司等金融信贷机构。截止2010年,服务业增加值达到了23亿。
      根据全区城乡消费市场繁荣,消费活跃,消费环境不断的进一步改善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较快增长。2011年,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5880万元,比上年增长20%,其中:批发和零售业完成147365万元,同比增长19.96%,住宿和餐饮业完成48515万元,同比增长20.08%。
      六盘水第一座循环经济示范基地,六盘水路喜循环经济园区(六枝境内),于2012年3月30日开工建设。六枝特区党委书记高玉林指出,路喜循环经济园区是六枝特区第一产业的牛鼻子,是带动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企业。
      六盘水路喜循环经济产业园2012年被省发改委列为省级循环经济示范基地,2013年初纳入贵州省政府着力打造的省100个产业园区成长工程省级重点园区名录。园区采取分步实施原则,项目占地6300亩着力打造“15155”工程,即:产值1000亿元、投资500亿元、创利税100亿元、解决50000人就业、带动5倍产值的相关产业发展;构建以煤一电一化、煤一电一铝、煤一电一材一体化的循环经济产业链;共规划建设涉及煤矿开采、重介选煤、特种玻璃、捣鼓机焦、热电联产、石墨电极等21循环经济支撑项目,其中,已开工建设的核心项目有:2万平米生态办公区、打造1000万吨/年煤矿规模集团、4×120万吨/年焦化厂、4×350MW热电联产项目、4×600吨/日特种玻璃生产项目、2×300万吨/年选煤项目、中船路鑫矿用高新装备项目、那玉货场改扩建项目。
      贵州省100个标志性工业园区建设六枝特区占3个,分别为:六枝特区岩脚工业园区、六枝经济开发区、六盘水路喜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园区(六枝境内)。省级工业园区一个(木岗工业园),省级农业园区一个(郎岱农业园),市级工业园区一个(岩脚工业园),市经济开发区一个(平寨经济开发区)有六枝工矿集团、六盘水煤机厂、一四二队、水源队、铁五局水泥厂等省、市属企业事业单位;有绿色食品厂、领先食品厂、家乡土豆片厂、犇鑫牛肉干厂、宏奇制药厂等区属企业和上规模的民营企业102家。

蜗牛的勇气(2015-04-16)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