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溪与渝、陕交界,县内居民祖籍多由四川、重庆、陕西、江西、湖南和湖北黄州、襄阳等地移居而来。在千百年的历史进程中,一方面是多省市饮食爱好和烹饪特色的交汇融通、相互取长补短,一方面是竹溪特色鲜明的物产,内在品质不可替代。因而形成了竹溪兼融贯通、独具特色的烹饪美食和佳肴。“竹溪菜”以酸、辣、咸、鲜为主要特色,融合了各地口味,特别是毗邻的川、陕口味,加以改良,形成了自己的独特“家常风味”,深受鄂西北地区人民欢迎。如竹溪泡菜、竹溪盐菜、竹溪豆腐乳、竹溪豆瓣酱、竹溪豆腐干、竹溪魔芋豆腐、竹溪腊肉,城关的碗儿糕、蒋家堰的糖酥饼、天宝的蒸盆和南山鲊辣子等等,已经成为闻名县内外、市内外、省内外的美食佳品。以竹溪特色菜为基础的竹溪饮食文化兼收并蓄、自成一体、底蕴深厚。
(一)烹饪技术发达。
竹溪的饮食自古以来,就是以谷物为主,肉少粮多,辅以蔬菜,这是典型的饭菜结构。饭是主食,菜是为了下饭。这样就促使我们烹饪的首要目的是装点饮食,把不可口的食物变得精妙绝伦。“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这是中国饮食文化的精髓,而在竹溪体现的尤其充分。
1、从食物的制作上看,竹溪的烹饪技法是“煎、炒、炸、煮、熘、烩、焖、蒸”无所不用。而且这些方法并不用到大酒店、大宾馆去找正宗的厨师,几乎每一个竹溪的普通家庭主妇都会。“竹溪菜”在制作上有些极其简单,有些是极繁琐的,比如名声很大的“竹溪蒸盆”,以滋味香醇、汤鲜肉嫩、色彩鲜艳为主要特色,“竹溪蒸盆”在选材上就很有讲究,制作“竹溪蒸盆”主料、辅料、配料一起多达20余种,有猪蹄(腊蹄)、母鸡、精瘦肉、鸡蛋、土豆、竹笋干、红萝卜、青菜叶、黄瓜、鲜香菇、沙参、生姜、大葱、蒜苗、花椒、干辣椒、精盐、香油、鸡油等等。蒸制时要“分批装料”先装猪蹄、鸡肉、竹笋干、鲜香菇、沙参、大葱、生姜块、干红椒、花椒、鸡油、精盐后,上笼大火蒸90分钟左右(期间用瘦肉馅、鸡蛋煎好鸡蛋盒子)。再加土豆、红萝卜、鲜黄瓜、鸡蛋盒子,上笼文火蒸30分钟。再加青菜叶、蒜苗,焖5分钟,才算大功告成。仅制作“竹溪蒸盆”这一道菜,初加工开始到最后完成大概要4-5个小时。竹溪菜的烹制以此可以见一斑。竹溪菜在制作上还有另一个特点,就是对食料的充分利用,一种食料运用不同的烹饪手法可以制作出许多种精致的菜肴。比如土豆,可制作出炒土豆丝、炒土豆片、煎土豆块、炸土豆、炸螃蟹夹子,还有炒洋芋干、煮洋芋汤、炒洋芋粉、洋芋巴巴,另外,做蒸盆、炖排骨、红烧排骨、蒸大酥、蒸小酥、蒸圆子等等很多菜都以土豆为首选的辅料,就土豆这一个食料来讲,竹溪可以做一个全土豆宴。
2、从食料的选择上看,竹溪人是“除了不能吃的不吃”,而且独创和秘制了许多独特的食料。
竹溪菜的食料选择非常广泛。一方面是竹溪物产丰富,有很多可供食用的。一方面是竹溪人“吃无禁忌”。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只要没有毒的东西都可以做出来吃。曾经有人总结了竹溪菜的“五绝”,为“蒸、煮、腊、泡、酿”,虽然不是很全面,但是也基本在点子上。这“蒸、煮”都是从烹饪手法这个角度总结的,而“腊、泡、酿”则总结的是竹溪菜独特的食料。“腊”就是腊肉,竹溪腊肉不同于其他腊肉,腊肉的制作在竹溪也有三种不同的方法。一是风干腊肉,为下品。鲜肉盐腌后直接挂在室外风干。二是熏腊肉,为中品。鲜肉盐腌后用柏树枝燃烟熏干,柏树的清香融入肉中,风味独到。三是碳火腊肉,为上品。鲜肉盐腌后用白炭(一种用木材烧制的碳)小火焙干,制作的腊肉色泽鲜亮,肉质酥嫩。用腊肉做主料,比较有特色的菜有:腊肉炒蒜苔、腊肉干酱豆、鲊辣子炒腊肉、酸辣子腊肉、盐菜腊肉、薰豆干炒腊肉、腊肉猪蹄汤等。“泡”就是泡菜。竹溪的泡菜风味独特,泡制方法与各地均有不同。泡菜以青辣椒为主,黄瓜、豇豆、萝卜、白菜、芹菜、柿子、大蒜几乎所有的蔬菜(包括部分水果)都可制成酸泡菜。制作竹溪泡菜要用有沿的土陶坛子或者玻璃坛子、瓷坛子亦可,以土陶坛子为首选。新制作泡菜最好是取井水,还必须有老坛子的酸水作引子。泡制酸菜要把住“三个关口”。以泡辣椒为例,一是选料关,选择的青辣椒必须是新鲜没有破皮的(没虫眼)而且以老一些的辣椒为宜。二是加工关,要将辣椒用清水洗净沥干,用剪刀剪掉辣椒蒂。这个过程中,使用的盆子、剪刀以及操作者的手都不能有油腥。据说在这个过程中饮过酒的人还必须回避。三是泡制关,将辣椒放入一个大盆中均匀的拌上盐,盐必须适量,多了泡不酸,少了辣椒就腐了。泡辣椒要一个月左右才能泡制成功,泡其它蔬菜根据气候和蔬菜的质地,有的三五天就泡好了。泡好的酸菜色泽金黄,入口酸中微甜,令人口舌生津,极是开胃。怀孕的小媳妇尤其爱吃。泡辣椒是竹溪菜里最重要的辅料,其它蔬菜如酸豇豆、酸白菜、酸萝卜等即可以作为制作菜肴的主料,也可当作开胃的小味碟,佐酒下饭。用竹溪泡菜烹饪的特色菜有:酸辣子仔鸡、酸辣子焖泉鱼、酸菜鲤鱼(酸菜草鱼)、酸豇豆炒瘦肉(猪肚片)、酸辣洋芋丝、酸辣洋芋片(洋芋干)、酸韭菜炒瘦肉、酸萝卜丝炒牛肉、酸辣芹菜、酸辣魔芋豆腐、酸辣子炒猪血干、酸辣鸡杂、酸辣子腊肉。竹溪泡菜可以说是竹溪独有,虽然在制作工序上没有什么神秘的地方,竹溪几乎家家户户都会泡酸菜,但是,目前为止,还没听说有人在其它地方也能泡出如竹溪泡菜品质一样地道的。竹溪有许多人在十堰市生活,许多人也都尝试过在十堰泡酸菜,但大多数是没有泡成,个别即使能泡制成功,但口味、色泽同竹溪本地的是无法相比的。“酿”是指发酵过的系列食料,如腐乳、豆豉(油辣椒)、豆瓣酱、臭豆渣、臭豆腐等。竹溪豆腐乳风味独特,不但在十堰很受追捧,已经是名扬全国了,“顺溪豆腐乳”早就进入全国的诸多大超市,现在连香港、澳门的许多超市都摆上了竹溪豆腐乳。竹溪人用来烹饪的食料还有干菜系列,如鲊辣子、干盐菜、萝卜干、洋芋干、笋子干、辣椒干、薇菜干等等。特别是干盐菜,又因其可以用不同的蔬菜制作,品种非常多。在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二)吃成为“第一要务”。
吃在竹溪人的生活中占有特殊的位置。因为“吃好”是那么的不容易,于是我们的生活、习俗等都是围绕着吃展开来,吃饭成为第一要务,人们把对“食”的追求作为人生至乐来追求。
1、竹溪人十分“好吃”。
“吃”成为竹溪人表达情感的主要方式。我们竹溪人是“喜也吃、悲也吃、乐也吃、忧也吃”。哪家添小孩儿了要吃满月酒,孩子满周岁了要吃满岁酒。以前小孩子是不过生日的(生日不办宴席),现在由于都是一个孩子,孩子每过生日都要庆贺一下,接亲朋好友吃一顿。青壮年过33、36、39岁生日要“吃”,老年人从60岁以后每个生日都要“吃”。还有许多值得或不值得庆贺、值得或不值得纪念的日子,如房屋奠基(立门、上大梁)、竣工落成、乔迁新居、职务升迁、生意达成、考上大学、身体康复等等都是要“吃”的。在农村还有些场合也是要“吃”的,如杀猪要喝年猪汤、播种要喝栽秧酒。就连有些悲痛的场合也离不开“吃”,有人去世了,来悼念的人要象征性地坐下来吃一顿。七月半鬼节也可以拿来“吃”。近些年还发展了一个“分手饭”,两口子办离婚时还要在一起吃上最后一次。竹溪人是“只要找得到理由就尽情地吃”。以竹溪人结婚为例,结婚的前一天姑娘家里收“填厢礼”,自然要大宴宾客。小伙子家里也要把主事的、帮忙的都请到家里先吃上一顿。结婚的正日子,亲朋好友、邻里乡亲只要有些交道的都会赶来祝贺,喝一杯喜酒、大吃一顿。结婚第二天要把上亲(姑娘家的亲戚)接过来吃“认亲酒”。结婚第三天,新婚夫妇一起要回到媳妇的娘家吃一顿“回门酒”,加在一起前前后后要吃4天。现在竹溪人结婚也赶时髦,把以上的“吃”全都给省了,到大宾馆搞个“一锅烩”,虽然也热闹了,但毕竟还是少了些“味道”。
“吃”成为竹溪人沟通感情的重要手段。逢年过节,无论是农历的节日还是公历的节日,无论是民间的节日还是法定的节日,竹溪人总要聚起来吃一顿,现今受年轻一代的影响,连西方的一些节日我们也拿来利用,比如圣诞节、情人节、父亲节、母亲节什么的,都成为吃的“对象”,通过“吃”与亲人、情人、朋友加深感情,增进情谊。每个周末年轻的夫妻总要回到父母家里吃一顿饭,虽然不是盛宴也有七盏八碗,虽然不是美味佳肴也吃的非常舒心。朋友长时间没见着面了,相互约着一起出去或者招呼到家里来吃喝一番,搞一些其它的小娱乐,虽然不是山珍海味但填饱了肚子还加深了感情。“吃”还成为了交流、交往的必备程序。在竹溪,公务交往、生意往来也是离不开吃的,这些吃相比而言就显得比较严肃了。
2、竹溪人“吃”比较讲究。
一是“吃”要有营养。前面说了竹溪人什么都吃,是单指吃的种类广泛,但是在选择吃什么时,首先还是讲营养。竹溪人的一日三餐已经走过了“吃饱”这个阶段,饮食讲究科学、均衡。在食物的选择上,日常饮食讲究多样性,主食以谷类为主,早餐包子稀饭,午餐面条、米饭,晚餐更是各取所需,花样百出。列举一些竹溪日常的主食:炒花饭、洋芋干饭、南瓜干饭、萝卜丁干饭、菜干饭、豆豆干饭、蓑衣饭、蒸面、南瓜拖面、面鱼子、面子儿等等,就连面条我们竹溪人也要把它做成几种规格的,细的龙须面、窄的柳叶面,宽的挂面。竹溪人的副食以蔬菜为主,适量鱼禽蛋肉。常吃些豆类及豆制品,少吃肥肉及荤油。为了吃的有营养,竹溪人是愿意动脑和动手的。竹溪有道名吃叫“懒豆腐”,在竹溪农村才能吃到最正宗的。虽然叫“懒豆腐”但是烹饪这个的厨娘绝对是个勤快人。制作“懒豆腐”要在头天晚上将黄豆泡好,第二天起个绝早,把泡好的黄豆磨成浆做成豆腐,再利用打豆腐的浆水下米,文火煮成粥,然后再将新打的豆腐掰成块放入粥里,配上油泼辣子食用。制作起来前前后后也要2、3个小时,不用说这道美食是绝对富有营养。
二是“吃”要有氛围。一方面环境要有氛围,讲环境氛围并不是说竹溪人一定要到装修高档、环境高雅的地方去吃,而是说竹溪人喜欢到那种吃的热闹、吃的热烈的地方去吃,如果一个餐馆看上去就是冷冷清清的,竹溪人是不大会光临的。当然竹溪人也是讲情趣、讲格调的。一方面人要有氛围,说直白点,就是接什么样的客人就请什么样的人作陪,合适的人才能坐在一个桌上吃饭。“官”要“官”陪、“民”有“民”陪,否则做客的尴尬,陪客的无趣。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