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会鱼灯

家乡区县: 江门市新会区

      作为民间工艺和民俗风情,鱼灯已基本在新会消失,但由于著名画家、新会女婿黄永玉的一幅《新会鱼灯》,以及中央电视台的专题采访,再度引起了新会各界人士的关注。近年来,新会区政府在春节期间找来了几位民间老艺人,专门制作了数百盏鱼灯在人民会堂门口展示,使葵乡这一传统风情得以重放异彩。

  新会鱼灯,准确地说起来,应该是一种鲤鱼灯。“鱼”“余”谐音,鱼灯便寓意年年有余,而肥壮的鲤鱼,金色的鳞片,更是丰收和吉祥的象征,很具美感和喜庆色彩。

  鲤鱼灯,是一种纸扎的民间工艺。制作时,先用竹片扎成圆圈,再用竹片将大大小小的圆圈连扎成鱼的躯干骨架,鱼头、鱼尾同样依形状制成,交接处用韧性强的纱纸粘扎住。骨架扎成后,就在外面粘上红纸,最后是在鱼身上印鱼鳞。鱼脊上开一小口,用来点火和放置蜡烛。过去,每逢过年,特别是元宵节晚上,新会的街头巷尾,家家户户门前,都悬挂着鱼灯,街头的小摊档,也能买到大小不一的鲤鱼灯。

  黄永玉在接受中央电视台的采访时说:“我一辈子见过很多灯,但新会的鱼灯是最漂亮的,那时街的两边都是茂盛的树,就像一条绿胡同,树上串着铁丝,铁丝上面挂着各式各样的鱼灯。透明的灯放出红色的光,足有两三里路长,使人们犹如置身水里,多么美好的情景啊,这在全国其他地方是从来没有见过的。”其实,这段话,也就是上世纪40年代末新会街头的真实写照。

  新会鱼灯的真正消失,并不是十分遥远的事情,应该是在把一切艺术视为“封资修”的时代。我们小时候,也就是上世纪60年代初期,就曾生活在有鱼灯的日子里,当然,那时已经看不到黄永玉大师所描写的盛况了。小时候,我家住在高第街,离黄永玉描述的那条两旁挂满鱼灯的西隅街并不远。到了新年,小孩子们穿着新衣,拎着鱼灯在巷子里追逐、嬉戏。晚上,大人们在舞蕉树龙(用蕉树杆制作龙的躯干,用点燃的线香装饰龙纹),小孩子们便提着点了蜡烛的通红透亮的小鱼灯,在蕉树龙的周围来往穿梭。灯火闪烁,鱼戏游龙,一派喜庆欢乐的气氛,充满着浓厚的民间色彩,仿佛春节的到来是专门为了提鱼灯,没有鱼灯的春节就有点不大像春节,小巷里就会缺少生气和动感。

  那时候,一般人家都很穷,鱼灯又不像风车、风筝那样可以随便自己动手制作,于是,我们得把利是钱积赚起来,等到元宵节那天到地摊上去买鱼灯。隔邻的二叔婆有时也会多买几盏鱼灯回来,分给我们这些穷孩子玩,鱼灯成了欢乐的象征、乡情的象征。

  如今,新会鱼灯已成为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工艺,越来越引起各地旅游者的兴趣。我想,如果我们能建立一座新会鱼灯展馆或展厅,展示黄永玉的《新会鱼灯》,以及各种各样大小不一的鱼灯,比如会摇头摆尾的,会吐泡泡的,会闪光的等等,那么,新会鱼灯将会成为具有民间色彩和文化品味的独特景观,吸引海内外游客前来观赏。

刘银颂(2015-04-16)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