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人龙舞简称龙舞,是一种在节日喜庆场合表演的民间舞蹈形式,有着几千年的历史传统,2006年经湛江市申请成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龙舞详解:龙舞,也称“舞龙”,民间又叫“耍龙”、“耍龙灯”或“舞龙灯”,在全国 各地和各民族间广泛分布,其形式品种的多样,是任何其他民间舞都无法比拟的。早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已出现以数人集体祭龙求雨的文字;汉代董仲舒《春秋繁露》的记录中已有明确的各种舞龙求雨的记载;此后历朝历代的诗文中记录宫廷或民间舞龙的文字屡见不鲜。直至如今,龙舞仍是民间喜庆节令场合普遍存在的舞蹈形式之一。
制作手法:龙舞最基本的表现手段是其道具造型、构图变化和动作套路。根据龙形道具的扎制材料的不同,分为布龙、纱龙、纸龙、草龙、钱龙、竹龙、棕龙、板凳龙、百叶龙、荷花龙、火龙、鸡毛龙、肉龙等等;北方龙舞的制作一般高大粗重,风格古朴刚劲;南方龙舞则精巧细致,活泼敏捷。龙舞从色彩上可分为黄、白、青、红、黑等,以黄龙最为尊贵。龙舞的构图和动作一般具有“圆曲”、“翻滚”、“绞缠”、“穿插”、“窜跃”等特征。龙舞的传统表演程序一般为:“请龙”、“出龙”、“舞龙”和“送龙”。民间有“七八岁玩草龙,十五六耍小龙,青壮年舞大龙”的说法。舞龙人数少则一人舞双龙,多则百人舞一大龙。
文化特点:人龙舞是东海岛特殊社会历史因素与地域自然条件的产物,它将古海岛群众娱龙、敬龙、祭海、尊祖、奉神等多种风俗融入"人龙"之中,形成了自创一体、独具一格的龙舞表演形式和"人龙"精神。"人龙舞"作为独特的民间艺术,表演起来动辄几十人甚至上百人,环环相扣、负载而舞,怡己娱人时需要的是气力和耐力。因而两地舞人龙的乡民们,都有练武的爱好,身强力壮的基础。此乃"人龙舞"生龙活虎的必要条件。 由于是民间机构组织,传统性的节日游行活动,所以由民间组织男女老少都有参与,人龙舞与舞狮等节目一起组成一条庞大的队伍,在政府安排规定的街道进行表演游行。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