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采花节

家乡区县: 贵州省盘县

苗族采花节是马场乡苗族的传统节日,是集祈祷祭祀、欢庆节日、谈情说爱于一体的古老民间习俗。采花节时周围苗族青年身着盛装欢聚在一起,男女青年唱起情歌、吹起芦笙、跳起苗家的舞蹈,整个苗族山寨沉浸在欢乐的节日气氛里。

  节前,由村里寨老(苗语:又子凹)带领村里青年上山寻花树。花树一般是要枝叶繁茂、长势良好且是独棵生长的绿木姜子树或杉树(四季常青):象征着长年顺利,万事如意、夫妻恩爱、感情长久、子孙昌盛、花茂果密;然后,由女孩子在树上扎上36朵纸花,由寨老主持祭祀活动,祭祀活动严肃而庄重,祭祀结束后将花树立于采花洞前,数十对芦笙手开始绕花树跳芦笙舞(苗语叫“里印搓”)。

  之后青年男女还要聚在一起比服饰:比谁家姑娘花衣绣得好,工艺精湛;比饮食:比谁家饭香、肉肥,颂之为勤劳人家;比芦笙舞:看谁吹的曲调优雅,节奏明快,谁的舞步协调,动作优美;比唱歌:听谁的歌声悠扬动听,更能打动人心等活动。在花树周围、在采花洞前洞内的青年男女竹筒传情(打土电话),吹芦笙、弹口弦,吹木叶、唱情歌互诉衷肠,嬉笑打闹讨信物、抢花背,以独特的方式表达着爱慕之情。

  苗族是一个没有文字的民族,采花节就是苗族人民记录和传承民族文化的载体,它以其鲜活的形式,记录、传承和发展着苗族人民的历史文化。采花节对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的研究具有很重要的价值。它所倡导的尊老受幼、夫妻恩爱、邻里和睦、勤劳善良、相互依存、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理念已成为“花苗”支系的文化标识,同时对加强民族团结,构建和谐社会起到重要的积极作用。采花节所展现的苗族舞蹈、歌曲、器乐等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研究价值,特别是民间乐器大筒箫引起了全国民乐专家的兴趣。

  2007年《苗族采花节》被贵州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sunflower(2015-04-16)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