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拉面

家乡区县: 天水市秦安县

兰州清汤牛肉拉面,原为西北地区招待高级宾客的风味食品。因为味美可口,经济实惠,不仅在兰州比比皆是,而且在全国各省乃至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有了兰州牛肉面馆。兰州本地人一般称兰州牛肉拉面为“牛肉面”。年轻人亦称之为“牛大”或“牛大碗”,取“大碗牛肉面”之意。 陈维精,清朝嘉庆年间国子监太学生,兰州牛肉面创始人。陈维精乐善好施,并精通酱、卤、烹、炸及多种烹饪技法,有“怀庆食圣”之称,在同学圈里非常有影响力。在京城国子监读书期间,陈维精将老辈留下的牛肉面制作技术传授给东乡族学友马六七,生活上资助过马六七,后来马六七把牛肉面制作技艺带入兰州后,在金城兰州开面庄食肆,由于马六七经营得法,家境渐渐好了起来。马六七把牛肉面带到了兰州后扬名天下,马六七对兰州牛肉面的贡献功不可没。在兰州牛肉面的改良和统一标准当中陈位林、陈谐声与陈和声兄弟俩起到了关键作用,把这一街边小吃变为大众消费的美食,以及后来的马保子从挑担经营改成店面经营,为兰州牛肉面走向全国奠定了基础。陈维精制作清汤牛肉面和卤牛肉更令人回味无穷。[2-3] 马保子于1915年始创的挑担经营牛肉面,当时马保子家境贫寒,为生活所迫,他在家里制成了热锅牛肉面,肩挑着在城里沿街叫卖。后来,他又把煮过牛、羊肝的汤兑入牛肉面,其香扑鼻,当时称为“热锅子面”。 马保子的兰州牛肉面馆 1919他开了自己的店,不用沿街叫卖了,就想着推出免费的“进店一碗汤”,客人进得门来,伙计就马上端上一碗香热的牛肉汤请客人喝,汤爽,醒胃。马保子的清汤牛肉面名气大振。后经后人陈���声等人以“一清(汤)、二白(箩卜)、三绿(香菜、蒜苗)、四红(辣子)、五黄(面条黄亮)”统一了兰州牛肉面的标准,更名为兰州牛肉面,广泛流传于西北东乡族、撒拉族、保安族等民族中。兰州拉面以一碗面而享誉天下,以肉烂汤鲜、面质精细而蜚声中外,这其间凝聚着陈马及后来无数专营清汤牛肉面厨师的智慧与心血。[4-6] 1925年,后由其子马杰三接管经营,马杰三继续在“清”字上下功夫,不断改进牛肉拉面,直到后来名振各方,被赠予“闻香下马,知味停车”的称誉。识别兰州牛肉面的正宗与否,要一看有没有进店免费一碗汤,正宗必有汤赠,那牛羊肝的汤是明目的,西域人多目光如炬,显然与喝此汤有关;二看牛肉拉面的汤是否清,汤清则为正宗,汤浊就不是正宗了。 拉面(Pulling dough to make noodles)[7] 公元1799年(清朝嘉庆四年),东乡族马六七从河南省怀庆府清化镇苏寨村(今河南博爱县境内)陈位林的父亲陈维精处学习“小车牛肉老汤面”制作工艺后带入兰州演变而成的。据传“小车牛肉面老汤面”起源于唐代。[8-9] 煮牛肉时放凉已经成了肉冻的胶体状物,也就是老汤,是小车牛肉里最入味儿的,鲜美无比,此汤乃是做牛肉面的上品。 坊间也有说法认为兰州牛肉拉面起源于唐代回族创造。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由于它工序繁杂、用料考究,一直未能成为大众食品。但这种说法在细节上颇多疑问,几乎不可能成立。首先,唐代兰州大部分时间是汉族、突厥、党项、吐谷浑和吐蕃交互占领,回民族正在形成过程中,还未成规模聚居于此。据史料记载,兰州形成回族聚居区是在明代洪武年间。兰州牛肉拉面的大众性体现在食用上而不在制作上,在当时因为“工序繁杂、用料考究”的原因而无法推广的可能性也不大。 命名由来 其实,关于兰州牛肉面的身世,清朝王亶望曾作《兰州牛肉面吟》曰:“兰州拉面天下功,制法来自怀庆府。汤如甘露面似金,一条入口赛神仙。”   怀庆府即在今河南博爱县一带马家大爷牛肉面[10] 清代诗人张澍曾这样赞美马家大爷“兰州牛肉面”: 雨过金城关,白马激霤回。几度黄河水,临流此路穷。 拉面千丝香,惟独马家爷。美味难再期,回首故乡远。 日出念真经,暮落白塔空。焚香自叹息,只盼牛肉面。 入山非五泉,养心须净空。山静涛声急,瞑思入仙境。 可见至少清代嘉庆年间“兰州清汤牛肉拉面”已是兰州的美味小吃了。 马家大爷牛肉面秉承了怀庆府清化(今河南博爱县)陈家牛肉面的做法,以汤为百鲜之源。[11-13] 关于兰州牛肉拉面命名的由来,坊间传闻里也是无从查考的公案。 传说20世纪40年代,兰州酒泉路马保子热锅子面馆,一个大胡子官员常常光顾这里。有一次吃饭,他问起店名,老板如实相对。他说,这热锅子面不中听,你看这面汤清肉烂,看着美吃着香,不如叫“清汤牛肉面”。这位大胡子官员,就是于右任先生。他后来回到重庆,经他揄扬,兰州牛肉拉面就在全国声名鹊起。从这一点来说,于右任先生是兰州牛肉拉面最早的代言人。

王红艳(2015-04-16)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