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黔东南——青山界

家乡区县: 贵州省锦屏县

青山界是位于贵州省锦屏县、黎平县、剑河县交界处的一个高山苗族社区,是传统的清水江四十八苗寨的核心。由于地处偏远,大部分村落都坐落在海拔700米至1000米的大山上。这里山势雄浑,蓁莽成片。因为历史和自然因素的制约,外来文化很少侵袭到这片大山中的家园。因而,生活在这里的苗族,传统民族文化的传承相对保存完整,其民居、服饰、节日、民歌等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
到了老寨苗吼,我才领悟这块民歌遍地的乡土,在清贫的坚守中顽强地滋生着希望。
寂寞牯藏头

苗吼是锦屏县河口乡裕和村的前称,我之所以用旧名,是“苗吼”这一名称带有鲜明的山地民族色彩。青山界的村寨,带有“苗”味的不少,如“苗庄”、“苗里”、“苗光”、“苗馁”、等。“苗吼”的“吼”来自当地先民与老虎“打老庚”的传说。在田野调查中,我发现,青山界苗家的田猎习俗很多,但苗吼却是个例外。
苗吼坐落在海拔近800米的青山界大山脉半山腰上,有313户1460人,包括3个自然寨9个村民小组。为苗族、侗族、汉族分别独立又聚合的民族村寨,苗族占65%,各民族操自己的民族语言。这个村寨从先民入住至今已有600多年,按理,民族间的交流融合已经非常深入,而现实状况却是另一种结果。村中房屋相接,没有明显的分界线,但时至今日,以村中“干壕”向两边扩展,大寨一边全部说苗语,节日、婚丧嫁娶皆行苗家礼节,许多人还不习惯用汉话进行交流。小寨一边则相反,大人小孩都不会讲苗话,至今还沿袭新娘坐花轿等具有中原汉族色彩的习俗。
作为整个村寨的民间精神领袖,70岁的苗族老人龙世均集“牯藏头”和“活路头”于一身。我去拜访他,他正在大门口和老伴商量去不去宰格苗寨看放牛打架。他家是牯藏头,那边先请他家,而且他的妻子杨发芝的娘家就是宰格的牯藏头,这是民间交往中的“重请”,去不去都得回个信。商量的结果是不去。因为老人认为,村里多年未办这些事了,去人家那里,又请不起人家,心里有愧。
“1957年过牯藏节,在牛打田,吹芦笙,挂苗绣,放牛打架,踩堂,但不杀牛。那真的气派。”说起40多年前那次活动,老人的脸上泛起了红光。那时他才30多岁,正当年华,而且还没有从他的师傅龙述勋长老那里接下牯藏头的衣钵,还不是像现在一举手一投足都要受到传统礼制的约束。老人边说边沉浸在幸福的回忆里,追忆年轻时代如山花般烂漫的美妙时光。
“想过牯藏节,因为经济困难,讲了几次都办不成,这几年没有人提了。”老人感叹道。其实,老人当了牯藏头后,就一直没有机会主持过牯藏节之类的活动,只有“起工”、“开秧门”等象征性的仪式由他年复一年地操持着。老人的话不多,我从他轻缓的言语中听到了一种落寞。苗族是个经历了苦难迁徙的民族,他们对牯藏节这些与族群精神内核有直接关联的活动看得至尊至重,这是一道生命的秘链。而对于年届古稀的牯藏头龙世均来说,如果没有了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疆场,将领三军又有什么意义呢?
         草根的力量

裕和民办初级中学,是整个青山界上最动人的人文风景。它的民间性和独特的地域性,使它在这个强调“正宗”的年代里,步履愈显得蹒跚、艰难,然而,在那个把青春奉献给大山教育事业的民办教师群体的苦撑下,一批批山里的孩子,带着大山赋予的傲岸、坚挺气质,走出了大山。
我到民办中学时,已是晚上9点半,晚自习课的下课铃已响过许久,那栋两层楼的木质教学楼里依然灯火通明。在狭窄拥挤的办公室里,几名刚从外乡镇赶来报名的女学生在等待老师安排宿舍。学校的胡学贵校长,正忙着把几名男学生带去一名教师家里住。
这所学校由村两委和几名回乡知识青年创办于1997年,最初只有1个班37名学生,3名教师,现在已发展到7个班400多学生,教师也增加到12人。今年,该校共有62名学生考上高中,其中6人被凯里一中和州民高录取,一名教师受到省委、省政府的表彰,是锦屏县今年唯一获此殊荣的教师。优良的教学业绩,在青山界周边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反响。周边村寨的家长纷纷送子女到这里来。目前学校最大的困难是缺少教室。
   让我们记住这些普通教师,虽然在官方的财政工资册上也许没有他们的名字,但正是他们像草根一样对生命和未来的执著守望,像山泉般对大山儿女的滋润,科学文明的火种才得以在大山深处薪火相继,以致成为今天星火燎原的蔚然大观。他们的名字是胡学贵、胡学礼、戴芳珍、胡朝魁、朱永炎、陆显毅......他们中最大的45岁,最小的23岁。在学校创建初始的3年中,学校的教师不仅不拿一分工资,从湖南省的鱼米之乡常德来这里支教的一名教师还把自己打工得来的4000多元无偿捐给学校。现在这所学校里教师工资的档次是:大学本科学历270元,专科240元,中师220元,高中190元。
     这所民办学校的创建,乃青山之幸。

一天一心情ywz(2015-04-16)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