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1993年正式发掘,获得4颗古人类牙化石、2000余件石器制品和近万件动物化石,以及一批灰烬、灰屑、烧骨等文化遗物。盘县大洞是更新世洞穴和旧石器时期洞穴遗址,在世界旧石器中期遗址中实属罕见,1993年被评为中国十大考古成果之首。
1993年是我国文物考古的丰收年,全国考
古发掘项目达500多项,涌现出一批考古新发现,充分展示中华文明古国的源远流长与文化创造。翌年伊始,《中国文物报》受国家文物局委托,在首都北京召开评审会,经过充分讨论,考古学家们依据这些新发现的价值,从中评选出“九三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名列榜首的就是贵州的“盘县大洞旧石器时代遗址”。这是继黔西观音洞文化遗址之后的又一重大发现,在全国引起轰动。1996年11月20日,在国务院公布的第四批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中,大洞遗址被列为“国宝”。次年,我国最具权威性的《人类学学报》出了一期专号,刊登了一组研究盘县大洞的学术文章。
盘县大洞位于盘县珠东乡十里坪村,距县城49公里。至少在上世纪90年代前,谁也没有把盘县大洞看作文化遗址,洞里建有一座小庙,当地人常来此烧香拜佛。1990年,有人偶然在洞中拣到几件石器,这才开始引起注意。1991年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派人前来考察,认定这是一个有发掘和研究价值的古遗址。喜从天降,次年发掘仅用了21天,就有许多惊人的发现,海内外专家纷沓而至,成为考古热点。
发现虽然带有很大偶然性,而它的存在则是历史的必然。1929年发现“北京猿人”之后不久,在印度、巴基斯坦北部边界发现了更古老的“西瓦古猿”,这就引起了科学家们的联想,开始探索古人类的起源和路线,并把目光转向西南。近半个世纪的考古发掘终于提供了有力的证据,证明云贵高原是古人类的摇篮之一,从猿演变为直立人和智人的过程昭然若揭,其间并无缺环。在贵州发现了“桐梓人”、“水城人”、“穿洞人”、“兴义人”、“桃花洞人”等等。这与贵州的地理环境有关,气候温和适宜古人类生存,动植物丰富便于采集和狩猎,喀斯特地貌提供了大量可供制作石器的原料,而天然洞穴则是古人类遗址,有六枝桃花洞、水城硝灰洞,继之又发现盘县大洞。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