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简介
中国作家。原名梁维周。1914年出生于河北省蠡县梁庄,11岁离开家乡就读在县立高小,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1930年进省立保定第二师范学校学习,参加过爱国学潮,并亲历家乡的农民革命斗争。1934年在北平左联刊物《伶仃》上发表反映河北“高蠡暴动”的小说《夜之交流》。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参加地下革命斗争、游击活动,并担任中共蠡县县委领导职务。1942年创作短篇小说《三个布尔什维克的爸爸》及据此扩充成中篇小说的《父亲》。1948年随军南下,在湖北襄阳和武汉担任宣传和新闻方面的基层领导。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曾任河北省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河北分会主席等职。1953年开始创作多卷本长篇小说《红旗谱》,1958年出版第一部,被誉为反映中国农民革命斗争的史诗式作品,引起强烈反响,并被改编为话剧、电影;1963年出版第二部《播火记》,1983年出版第三部《烽烟图》。文化大革命以后,1977年出版了长篇小说《翻身纪事》(上部)。1996年6月逝世,安葬于天津元宝山庄生命纪念公园。
2人物生平
梁斌养虎
作家梁斌早年在华南工作,收养一只险些丧命的华南虎崽,几次调工作也都带在身边。后来养的如猪大小,食量惊人,才送给了保定的动物园。在当代文人中养虎的不知是否还有,真是奇人奇事气象不同。
为了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缅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精神风范,进一步加强对青少年一代的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元宝山庄生命纪念公园和梁斌文学研究会共同发起建立了文学巨匠、人民作家梁斌纪念园。纪念园以梁斌先生纪念碑为主题建筑,由三部分组成:先生雕像、主碑及辅碑。栩栩如生的雕像自然丰满,一身洒脱;主碑正面三幅浮雕分别以梁斌先生代表作《红旗谱》《播火记》《烽烟图》的主要人物为原型创作而成,背面以先生的《千年难忘的白洋淀荷花图》为范本用影雕的手法雕刻而成的艺术画;副碑以黑色花岗岩为背景,采用特殊工艺将于立群夫人手书的郭沫若先生题词镌刻在正面玻璃幕墙上,背面镌刻着梁斌先生绝笔的“满天星斗日,一华落地来”十个大字;墓盖以书的造型进行加工雕琢,翻开的书页上是先生巨著《红旗谱》内容摘抄。纪念碑整体采用高档花岗岩和汉白玉石料,颜色由红、白、黑三种组成,红色代表着先生的巨著在火红的革命年代红遍祖国大地也影响和教育了几代读者,黑白结合表现了先生是非分明、刚正不阿、真诚正直、淡泊名利的高尚品格。梁斌先生纪念碑不是一座普通的纪念碑,它是先生文学艺术与当代科技及传统艺术手法相结合的产物,配以草坪、花卉、南京雨花石点缀,其本身就是一件艺术珍品。
梁斌先生纪念园的落成,为该市再添一处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基地,使之成为对广大青少年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基地,同时还增加了一个富有深刻文化内涵的旅游景点,为该市的精神文明建设贡献力量。
梁斌与《红旗谱》
2005年,央视正在热播电视剧《红旗谱》,这让人想上世纪50年代的长篇小说《红旗谱》的作者梁斌。
梁斌1914年出生于河北省保定蠡县梁庄,11岁离开家乡就读县立高小,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15岁考入保定二师。1932年春,全国掀起抗日救亡运动,保定二师学生宣传抗日活动踊跃。国民党当局7月6日清晨,突下毒手,冲入学校向学生开枪。12名党员、1名团员惨遭杀害,40名学生被捕,史称“七·六”惨案。梁斌曾说:“自入团以来,‘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是刺在我心上的第一个荆棘。二师‘七·六’惨案是刺在我心上的第二棵荆棘。‘高蠡暴动’是刺在我心上的第三棵荆棘。自此以后,我下定决心,挥动笔杆做刀枪,同敌人战斗!”
梁斌从1935年开始酝酿《红旗谱》。头十年中,他写了大量文章,《红旗谱》中很多人物、情节在这些作品中初具雏形,如《夜之交流》《三个布尔什维克的爸爸》等。梁斌随军南下时,从束鹿到衡水、石家庄、邯郸等地,参加、领导剿匪反霸、减租减息和土地改革。一路走来,梁斌随身带着个小本子,将百姓的故事一一记录下来,有些写进了《红旗谱》。
1953年6月,梁斌正式开笔《红旗谱》,一年后完成《红旗谱》第一部初稿。梁斌的创作状态异乎寻常,他完全沉醉在《红旗谱》中,不谙生活世事,每天伏案疾书十多个小时。梁斌曾这样描述:“我的创作欲、灵感升到高潮,欲罢不能。黎明起床,略作洗漱,即开始写作。早餐时间已到,我还没有写完一个节目,当我写完一个段落,饭时已过。午餐晚餐无不如此。有时写着写着,想起我还未吃饭,其实两顿饭已经过去了……”
梁斌夫人散帼英回忆丈夫创作《红旗谱》时的日子说:“他就像傻了一样,送饭就吃,不送就饿着。不跟人说话,别人说话也不听,但谈起《红旗谱》中的人物时,他马上眉飞色舞起来。写作之后,他脑子仍处在亢奋状态静不下来,除了失眠还是失眠。”
那时候,他脑子里除了《红旗谱》,什么都没有。夏天和人聊完天,总忘拿扇子,一个夏天丢了100多把扇子。夏天,武汉黏稠的空气令人燥热,梁斌写作的地方没有避暑降温的设施,低头写作,汗滴常会打湿稿纸。为此,梁斌想出了一个“湿被单降温法”。他把被单沾上凉水,挂在屋中,再打一盆冷水,泡上一块毛巾,实在热了,就用冷毛巾擦头、擦洗身上;还热,索性把冷水盆搁到桌下,把两脚放在凉水里。
为写《红旗谱》,梁斌曾“三辞官”:第一次是辞新武汉日报社长之职;第二次是辞中央文学研究所机关支部书记之职;第三次是辞天津市副市长之位。梁斌辞官的初衷只有一句话:不写好《红旗谱》,无颜见江东父老!终于,共计120万字的《红旗谱》三部曲长篇画卷,即《红旗谱》《播火记》《烽烟图》问鼎文坛。
梁斌的脾气很倔,倔得硬气、刚烈。“文革”期间,他被造反派批斗。有人问他《红旗谱》是不是大毒草,是不是“王明左倾”路线。梁斌坚决回答:不是。一次,有个造反派叫他站在高凳上,一脚踹倒凳子,将他重重摔在水泥地上,问他承不承认,梁斌爬起来依然坚决回答:不是。
平时没事梁斌就爱和老百姓聊天,门口卖菜、修鞋、拉煤的无不说“梁老是个大好人”。遇到不平事,梁斌定要管。有位革命老同志的遗孀
生活比较困难,有关部门说,老同志去世了,以后不会常来了。老太太找到梁斌哭诉。梁斌火了,马上质询那个部门负责人,事情很快便解决了。
梁斌一生最珍视的莫过于他的手稿。1976年唐山大地震,人们纷纷逃跑,梁斌却冲向书房,“我的手稿!我的手稿!”他不顾一切地喊着,将手稿紧紧搂在怀中。当时书柜里还有他多年收藏的近300幅珍贵名画,但他第一时间想到的惟有手稿。
梁斌写了《红旗谱》,《红旗谱》中也写着梁斌的一生。
梁斌革命启蒙老师:《红旗谱》贾湘农原型
喜庆《播火》有续篇——访年逾花甲的作家梁斌
北京:《北京晚报》,1980年06月10日,第4版.
许多人都很熟悉作家梁斌和他的长篇小说《红旗谱》.晚报的老读者也一定记得,《红旗谱》第2集《播火记》就是在晚报上连载的.光阴荏苒,一晃十几年过去了.如今这位老作家近况如何?前不久,我们在天津访问了梁斌同志.
在梁斌同志的家里,话题自然扯到《红旗谱》上.梁斌同志告诉我们1件非常有趣的事.《红旗谱》中的贾湘农先生,是根据他在家乡上高小时1位教过他的老师的形象写的.当时,他的家乡有3个教员是共产党员,其中两个为革命牺牲了,活着的这位叫刘宪曾就是《红旗谱》中的“贾湘农”先生,他既是梁斌革命的启蒙老师,又是他的入党介绍人.一听这话,我们就刨根问底道:“刘宪曾知道自己是‘贾湘农’吗?你们还有联系吗?”梁斌笑了,他说:“这位老同志一直从事党的宣传教育工作,在战争年代,不管通信多么困难,我们一直保持着联系.解放后我们见了面,他现在住在陕西.可是我一直没有告诉他,也没有跟别人说起过,‘贾湘农’就是他.” 听到这里,我们打趣地说:“这可是从未披露的新闻呀!”生活真是有趣,被写的人不知道自己是作家头脑中的模特儿,作家却按照他写出活生生的人物.
可是谁也没有想到,《红旗谱》中的人物和时间,给梁斌找来了很多麻烦.梁斌同志1930年时考入河北省保定第二师范学校,参加过当时驱逐反动校长的护校斗争,1932年河北省发生了有名的“高蠡暴动”,这件事对他的影响很大.解放以后,1953年他开始写小说《红旗谱》,当年的“保二师学潮”和“高蠡暴动”都成了作者的题材.结果,在10年动乱里,由于这些书中的情节,梁斌被加上为王明右倾机会主义路线翻案的罪名.他不承认强加给自己的罪名,不低头,倔强耿直的脾气,真像作者自己笔下的“朱老忠”…….
1980年,梁斌已是66岁的老人了.他抓紧时间,写完了1本3万多字的回忆录《在战乱纷飞的年代里》,又动手重新整理长篇小说《烽烟图》.他告诉我们,这部长篇小说在写《红旗谱》之前就开始构思了,原来取名叫《战寇图》,后因与电影《战洪图》的名字有些相似,因此改成《烽烟图》.《红旗谱》和《播火记》是这部小说的前两部分.修改整理后的《烽烟图》依然以朱老忠等人物为主.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