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二 是所谓“龙抬头”之日,有“二月二,龙抬头”之谚。旧时说日出前不能打水,否则会碰了龙头,招来灾祸。二月初一夜里用秫秸插成小鸡形状,在灶王处供奉后散到屋内各角落,说是一夜能把蝎子、蜈蚣等毒虫吃光,还有的用红纸剪成公鸡,贴在门窗上,表达除虫愿望。现在此风已绝。二月二这一天要吃烙饼,据说可以烙死害虫。其实是春耕在即,人们通过这种方式祈盼减少农业病虫害,祈盼丰收。此外,众多的人会选这一天剪头发,希望能有一个好兆头。
生育 生儿育女是一个家庭中的大事,标志着一个家族的繁衍,因此新生儿出生前就由老人(女方或男方的母亲)准备好婴儿用的衣服、被褥、尿布和产妇用的红糖、鸡蛋、芝麻盐等。婴儿出生后,男方到女方娘家报喜,告知母子平安。生后第三天,邻居、亲友送挂面、鸡蛋等食品贺喜,现在好多亲友也直接送钱或婴儿衣服。产妇娘家带鸡蛋、挂面、麻糖(油条)、芝麻盐、婴儿衣服来看望,男方设宴招待。生后第九天亲朋好友齐来祝贺,并赠小孩衣服、钱等,男方设宴招待,叫“做九日”。产妇因产后虚弱,要休息一个月,由婆婆伺候起居,为产妇做一些鸡蛋、肉食补充营养,帮着照顾婴儿,叫“做月子”。“满月”时,娘家接回家居住数日。由于过去医疗条件较差,妇女妊娠有较大风险,因此多有禁忌,如生育后不让生人进屋,特别是第四天和第六天,怕患“四六风”(新生儿破伤风);门口挂红布条、不能在娘家生小孩等,这些禁忌已逐渐消失。婴儿百日时设宴相庆,摄影留念。 服饰 服饰的变化是群众生活水平的直接反映。近年来,服饰的时尚化使地方服饰特点越来越少,趋于同一化,具有特色者还是五、六十年代以前的服饰。旧时定州民众夏季普遍戴麦秸编制的草帽,仅以漂白程度来区分草帽的优劣。解放前富户男子结婚时戴礼帽,上插红花。贫苦人家冬季则只能戴毡帽。不从事体力劳动的教师、经理、政府官员冬穿长袍,夏着长衫,用黑、蓝、灰色棉布或绸缎缝制。工人、农民、小商贩、手工业者无论冬夏都穿短衣,以灰、黑、紫花(一种天然土黄色棉花织成的布或白布用黄土染成土黄色)色为主。女子上衣为大襟,右腋下有纽扣。旧时男女都穿自制的黑布鞋,鞋底是用多层旧布粘在一起,用麻线纳实,鞋面有方口、尖口之分。经常走路的人和老年人,冬季还用30~40厘米见方的白色布包脚后再穿袜子,以御寒防尘。缠足妇女在鞋外再穿一双较大的鞋,叫套鞋。旧时男性劳动者常在腰部衣服外勒上“搭包”,宽约25厘米、长约150厘米黑色或蓝色布条,防止弯腰进风吹入腹背,又便于劳作。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