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1021年—1086年5月21日),北宋临川人(今江西省东乡县上池村 人),字介甫,晚号半山。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在文学中具有突出成就。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善于用典故,风格遒劲有力,警辟精绝,也有情韵深婉的作品。著有《临川先生文集》。他出生在一个小官吏家庭。父名益,字损之,曾为临江军判官,一生在南北各地做了几任州县官。安石少好读书,记忆力强,受到较好的教育。庆历二年(1042年)登杨寘榜进士第四名,先后任淮南判官、鄞县知县、舒州通判、常州知州、提点江东刑狱等地方的官吏。治平四(1067年)神宗初即位,诏安石知江宁府,旋召为翰林学士。熙宁二年(1069年)提为参知政事,从熙宁三年起,两度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推行新法。熙宁九年罢相后,隐居,病死于江宁(今江苏南京市)钟山,谥号“文”,又称王文公。其政治变法对北宋后期社会经济具有很深的影响,已具备近代变革的特点,被列宁誉为是“中国十一世纪伟大的改革家”。.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并称为“唐宋八大家”。[1]
王安国(1028-1074)北宋官吏。字平甫,宋临川人(今江西省东乡县上池村人),安石弟。自幼聪慧,操笔为文皆有条理,年十二时,出其所作铭、诗、赋、论数十篇,观者惊叹。屡举进士不第。神宗熙宁初,以韩绛举荐,召试,赐进士及第,除武昌军节度推官、西京国子监教授。秩满,授崇文院校书,改秘阁校理。因与吕惠卿有隙,惠卿以郑侠事诬陷之,夺官归田里。熙宁七年八月卒,年四十七。安国器识磊落,文思敏捷,曾巩谓其“于书无所不通,其明于是非得失之理为尤详,其文闳富典重,其诗博而深”(《王平甫文集序》)。文章如《后周书序》、《韩干画马跋》,借题发挥,议论爽快,绰有深意(《艇斋诗话》)。诗歌格律稳健,风韵秀雅,足以名家(《诗薮》外编卷五)。《全宋词》第一册收其词三首。《全宋文》卷1586至1587收其文二卷。事迹见王安石《王平甫墓志》》(《临川先生文集》卷91)、《宋史》卷327本传。[2]
王雱(pānɡ1044-1076)字元泽,北宋临川人(今江西省东乡县上池村人)官至天章阁待制兼侍讲,北宋文学家,道学、佛学家。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王安石之子。世称王安礼、王安国、王雱为“临川三王”。自幼敏悟,数岁时,客有以一獐一鹿同笼以问雱:“何者是獐?何者为鹿?”雱实未识,良久对曰:“獐边者是鹿,鹿边者是獐。”客大奇之(沈括《梦溪笔谈》)。20岁前已著书数万言。治平四年(1067)进士,历任旌德(今安徽旌德县)尉、太子中允、崇政殿说书,天章阁待制兼侍读。雱气豪,睥睨一世,不能作小官。尝作策三十余篇,极论天下事,又作《老子训传》及《佛书义解》》,亦数万言。邓绾、曾布荐之于神宗,召见,除太子中允、崇政殿说书。受诏撰《书义》、《诗义》,擢天章阁待制兼侍讲。熙宁九年(1076)迁龙图阁直学士,因病未上任,不久因病疽病故,年三十三。特赠左谏议大夫。政和三年(1113),诏封王安石舒王,配享;封雱临川伯,从祀。王雱才高志远,积极支持其父王安石变法,为确立变法的理论依据,参与修撰《诗》、《书》、《周官》三经新义。诗词写得清新自然,颇有父风,《全宋词》、《江西诗征》及《宋诗纪事》存词2首、诗5首。刘克庄谓其诗不满百,像“开遍杏花人不到,满庭轻雨绿如烟”(《绝句》),殊有“乃翁思致”(《后村诗话》续集卷四)。词作不多,《眼儿媚》词有“相思只在,丁香枝上,豆蔻梢头”之句;《倦寻芳》词有“恨被榆钱,买断两眉长斗”之句,清新婉倩,人所不能及(《词苑萃编》卷四引《古今词话》)。还致力于佛道两家思想的探索,并有不少新的创见。薛砺若《宋词通论》:“王雱词虽不多见,然较介甫蕴藉婉媚多矣。足见当年临川王氏家学一斑。”著有《老子训传》、《佛书义释》、《南华真经新传》20卷、《论语解》10卷、《孟子注》14卷,注过老子的《道德经》,多已亡佚。《全宋文》卷二二六九收其文12篇。事迹见《东都事略》卷七九、《宋史》卷三二七《王安石传》附传。[3]
王安礼(1034一1095)北宋临川人(今江西东乡县上池村人),官至尚书左丞王安石之弟。生于宋仁宗景祐元年,卒于哲宗绍圣二年,年六十二岁。早登第。历直舍人院,同修起居注。苏轼下狱,势危甚,无敢救者。安礼从容为神宗言之,轼得轻减。后因星变上言,甚切至,进翰林学士。知开封府断滞讼,未三月,三狱院及几赤十九邑,囚杀皆空。书揭于府前,辽使过而见之,欢息夸异。历扬、青、蔡三州。官终知太原府,王安礼以翰林学士任开封知府时,善于断案,执法严明。“有滞讼不得其情及剖决具案而未论者几万人”。经过日夜操劳、明查暗访,不畏权势,认真剖析案情,秉公执法,到职不过3个月,将所有积案审清,致使“囚系皆空”,并将结果公布于府前。辽使在府前看到后,也大加赞誉。神宗听说后也称赞“安礼能勤吏,骇动殊邻,于古无愧矣!”特给他官升一级,以资奖励。熙宁三年(1070 年),西夏侵犯边境。河东宣抚使韩绛仓促调集四万百姓防守。安礼闻讯,坚决反对,认为“民不习武事,今驱之上阵,纵不为敌所乘,亦将冻饥而死。”后帅吕公拥采纳他的意见,改调精兵迎敌,使四万无辜百姓免于难。元丰四年(1081 年),任尚书左丞。因谏阻神宗派李宪攻西夏事,为御史所劾,出知江宁府(今江苏南京)。元佑中,加资政殿学士,伍知杨、青、蔡、舒四州。绍圣二年,出知太原府。翌年卒于任所。所著有文集二十卷,《宋史艺文志》《王魏公集》8 卷,已列入《四库全书》传于世[4]
王棣字促仪,北宋临川人(今江西省东乡县上池村人),,王安礼的孙子,王雱继子,王安石之孙,试太庙斋郎,补常州晋陵县主簿。历任晋陵知县,河南府通判,显谟阁诗制,开德府路经略安抚使。南宋建炎三年,(1129)金人围攻攻澶渊,他为守城阵亡,诏赠资政殿大学士,封忠惠公赐葬贵溪舒山。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