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光塔是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一处清朝七层楼阁式石塔,位于中国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中华路东侧,始建于公元1131年(宋绍兴元年),经明、清三次倒塌重建及复建,现保持为为明代复建的样貌外观。塔为楼阁式七层石塔,塔平面八角,塔高42.3米,塔腔为壁内折上式,登级可至塔厅,可登顶凭栏俯视。门顶有清朝潮阳知县唐文藻所书“文光塔”三字石匾及对联。文光塔是明式的砖石结构建筑,具有明代建筑精细的特点,因此1989年公布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被国务院定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高州文光塔位于广东高州市城东镇头岭上,建于清代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因当时县举人招元傅以振兴郡城文风为由倡建,而且外形似笔杆,塔刹似笔锋,故称文笔塔。塔为八角七层楼阁式砖塔,通高30.61米,每层设四门,两两相对。底层正门上方有灰塑阳文横书塔名“文光塔”,塔名左方有灰塑阳文竖书日期“嘉庆二十一年建”。塔身全部用青砖叠砌,塔内为空心结构,可从底层进入塔腔内部,仰观各层至塔顶,但不能逐层攀登。它与西岸宝光塔呈东西对峙之势,从远处看,两塔刹顶端均位于同一水平线上,实为奇观。
文光塔经历一百七十多年的风风雨雨后,已显得疲癃松塌。1986年,高州县人民政府拨出专款对文光塔进行全面维修,主要维修项目是加固塔基、修补���身、安装避雷针,保证了文光塔的安全。文光塔具有一定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现为高州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文光塔是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一处清朝七层楼阁式石塔,位于中国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中华路东侧,始建于公元1131年(宋绍兴元年),经明、清三次倒塌重建及复建,现保持为为明代复建的样貌外观。塔为楼阁式七层石塔,塔平面八角,塔高42.3米,塔腔为壁内折上式,登级可至塔厅,可登顶凭栏俯视。门顶有清朝潮阳知县唐文藻所书“文光塔”三字石匾及对联。文光塔是明式的砖石结构建筑,具有明代建筑精细的特点,因此1989年公布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被国务院定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文光塔是一座风水塔,她矗立在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棉城镇的中央,登上塔顶可俯瞰全市景,物仿佛是定海神针一样,为古老的棉城增添了无限的底蕴。。据说棉城的地形象一艘船,文光塔就象船上竖起的一根船桅,船有了船桅,便可扬帆乘风,劈波斩浪前进,所以文光塔历来被当作平安吉祥的象征。
文光塔历史悠久。宋绍兴元年(公元1131年)初建,后倒塌;咸淳二年(1266年)道人赵汝篪(音chi池)重建,放置上千个佛像于塔内,称"千佛塔",后塔又倒塌。明朝时,因地震,塔址处放出毫光,人们认为这是人文昌盛的征兆,到崇祯八年(1635年)潮阳知县漆嘉祉主持复建,潮阳人吴仕训把塔名改称为文光塔,一直沿用至今。这次重建还立了碑记,现在塔旁那块《潮阳邑侯公鼎建文光塔碑》就是记述建塔情况的珍贵文物。清嘉庆二十年(1815年),潮阳知县唐文藻对塔进行全面修缮,文光塔高42米,文光塔有七层楼那么高,是八角形的,一层比一层窄,塔顶上有个红葫芦,塔尖上有一根避雷针。登上台阶,就看见左右两旁守着两头石狮子,那么威武,那么镇定地守着这古老的文物。大门的两旁有一副对联:现在人,所以署名"豫章唐文藻立"。他还在塔门两边题刻对联:"千秋文笔振金石,百丈光芒贯斗牛",字体清秀飘逸。好一副气势雄伟的对联,写出了文光塔磅礴的气势!平面八角形,是七层楼阁式石塔,人们可在塔廊登高望远。
相传筹建之安初,道德争议的是塔当建于何处。潮阳文光塔建于南宋咸淳二年(1266)。地师府为潮阳城是船地,塔建起来,矗立长空,正似船桅,船有桅,自可扬帆千里。塔若建成潮阳县城便岁丰人安,一帆风顺,结果同意地师选定的地点,钱由募捐而来。当时有捐银两的,有捐实物的。传说县城有两个富商,一个开杉行,一个开麻皮行。杉行头家在募捐簿上写下“杉木足用”四个字时,人称他慷慨。麻皮财主也写“麻皮足用”,大家嗤笑他太过吝啬。谁知到塔建成之日,杉行商损失不大,麻皮商却倾家荡产。
文光塔是用花岗石砌成的,这些石头颜色古朴、雕刻着花纹。沿着螺旋式的梯走上去,就看到四个拱形的小门。二楼叫“八卦奠基”,三楼叫“蝙蝠朝王”。我上了三楼,啊!墙上刻着精美的图案,真让我眼花缭乱。四楼是“双龙戏珠”,栩栩如生的巨龙雕刻精细,正在和珠子嬉戏着,威风凛凛,真是活灵活现!五楼是“群鹤飞舞”,美丽的石雕仙鹤各有各的姿态,翩翩起舞。七楼是“八卦罩顶”,只见神秘的八卦罩在塔顶,像盖了一顶神秘的帽子。
文光塔是明式的砖石结构建筑,具有明代建筑精细的特点,1989年公布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因年代久远,光塔依然光彩照人,成为潮阳棉城的一个标志。文光塔是潮阳人民智慧的结晶,她象征着吉祥和幸运,诉说着古老的文明和历史,引领着勤劳的人民共建自己可爱的家园!
民间富顺古城虽选址为金城环绕之地,但有一点与别处不同:一江雒水从县城之东流向西。人们认为江水东流才为吉利,当该地连年没有进士登科的时候,因此有人说:“好个富益州,江水往西流。好官不长久,好马不回头。”
陈长镛为稳定邑人的心理想出一个解决之道。集资新建回澜塔(见后)之后,利用余款对文光塔进行了培修,在塔门上亲题“文光塔”三字,石刻对联一副:
文曰:
七级重光,喜毓俊钟英,书台启秀;
三台上映,看经文纬武,天榜题名。
门柱刻:“七级重光喜毓钟英书台启秀,三台上映看经文纬武天榜题名”,乃县人进士张震撰书。题记为“道光二十六年丙午冬月。”
塔身第二层的门额上,刻着“科甲济美”,第三层门额刻着“拔天参天”,再往上门额的刻字已风化了。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