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州名人

    张恩城(1923-1983)曲艺演员。艺名张起信,绰号“小钢炮”、“活马武”。沧州市人,出身于一个贫苦家庭,其父张福荣在戏园子内当三行,后在城隍庙土地庙内建起了收馆不久患病逝。士岁的张起信跟随继母,开始了自食其力的生活,在戏园子,说书馆内卖罗卜卖糖。由于他长期接触说书艺人,受曲艺艺术的熏陶,爱上了说书这一行。于是偷偷地向他们学习,久而久之,得到老艺人的真传《包公案》、《东汉》。到1943年拜沧州木板大鼓艺人王福贞为师。起艺名为张起信,时年二十一岁。

    1947年沧州解放,任市场街街长,面食业主任。1953年在上级领导下,组建沧县鼓词公会,并任委员,后改为曲艺队。1957年沧州专区首届曲艺会演时,演出了长篇鼓词包公案“陈州回朝”一段,荣获全区第一名。“文革”时受到冲击,停止了曲艺演出。为生活所计,拉小车、做泥水活。“四人帮”倒台后,在文化馆帮助下,重建了光明曲艺社。他说唱了《闪闪的红星》《烈火金钢》《铁道游击队》《红旗谱》等三十余部现代书。组建曲艺社后,还邀请外地名流演员来沧献艺。为曲艺艺术交流和培养中青年艺术人才耗费了心血。

    赵心水(1929-1989)著名导演。生于河北沧县。1944年入伍参军,开始接触文艺工作。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生活,为他的创作奠定了基础。1950年他被选送到中南军区部队艺术学院专修导演,1952年毕业调到长影,他先后师从于著名导演王滨、沙蒙、吴天、苏里等。从1960年始独立执导影片。1962年由他的影片《冰山上的来客》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开创了故事片上座的最高纪录,他本人因这部影片的成功荣获1964年长影“小百花奖”最佳导演奖。他的主要作品还有《鸿雁》、《潘杨讼》、《特别快车》、《长城新曲》、《熊迹》、《海神》、《戈壁残月》、《天下第一剑》等。赵心水是一个独具个性的导演,勇于探索,追求浓烈的感情色彩,他的这一特色立足于以生活为依据真实地反映生活,感情发展有层次,有波澜,他把强烈的抒情色彩和惊险样式巧妙地揉合在一起,直到今天仍有人撰文称赞《冰山上的来客》对惊险式影片的艺术探索,至今仍没有一部影片可以超过它。赵心水是中国电影协会理事,中国影协吉林分会常务理事,长春电影制片厂艺术片一室主任,一级导演。1989年患癌症病逝于北京。

    吴珍,(生于光绪年间,卒年不详)书法家。字希彬、号恰庵。沧州市缸市街人。他妯生在书香门弟,少年上私塾,酪爱书法,并得其父指导,大见长进。青年时先后在“德利恒货栈”,“文德袷货栈”任帐房先生。吴珍先后临过颜体,隶书,魏碑字等字体,几十年练习书法,功力颇深。他常给别人写牌匾、对联、中堂等,成为沧州一代书法名流。

    贾墨桥(生于咸丰年间,卒年不祥)书法家。沧州市人。他出身于书香门弟,上过私塾,当过教书先生,从小练习书法,先后临过王羲之、赵梦等人的字贴。后又写篆书、隶书。经过多年苦练,贾墨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他的字是篆隶结合,风流而苍劲,成为沧州有名的书法家。李奉璋(1850-1934)字子峨。书法家。沧州市马厂街人。一生酷爱书法,书工六朝楷书。不惑这年任河北柏乡县教谕官,后还乡为民。在家养鱼养花书写对联、条山、常年不断。晚年书写字体兼有魏碑风,求字者络驿不绝。沧州城乡及外匀有其墨迹。马玉林(1856-1943,艺名“活要命”,沧县张官屯乡舍女寺人。工哈哈腔彩旦,并兼演所有行当。马玉林原籍官厅乡北枣林村,20岁左右学会唱哈哈腔,开始了他的梨生涯。后来全家移居山呼庄,此时他试演的彩旦已很娴熟,因彩旦让观众捧腹不迭,故有“活活笑死人”简言为“活要命”之称。马玉林年(70岁左右)多工丑旦。1943年冬马玉林廖别梨园。他为哈哈腔剧种的流传和发展讴心沥血,至今为人传诵缅怀。

 

 

蓝晴(2015-04-16)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