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江县志》笔记之三

家乡区县: 重庆黔江区

9.堤桥捐建

《黔江县修造隄桥记》(邵 陆):黔治西南有支河一道,离城仅十丈许,河流涨溢,冲坏田庐,浸及城廓,官民并患。惟是创始之难,既苦于无项可支,又不忍劳民动众,因循者久之。……捐俸共二百馀金。。。爱彼此乐输,复凑金三百馀两,自西而南,砌石堤一百二十丈馀;造石桥各一。里夫受值,踊跃趋事,不数月而工告成。……是役也,不派一户,不强一民,随抛掛权之钱,任作点金之术。城廓无虞,田庐无恙;民不病涉,水不能灾。盖一举而众善备焉。

《建城外三浮桥岁修碑记》(程濂嘉庆二十四年):桥者,所以便商旅,利行人,固土者之职也。……随即捐钱为倡,余亦勉为捐助。于是同城僚友及邑中绅民,乐而从之,庀材鸠工,不日而成。除费用外,尚馀钱四十千文,交文昌宫首士萧含馨、白孝清等经理生息,以为岁修记。后之君子,若能相与守之,俾免废坠,是诚余所厚望也夫。

《创建普济桥碑记》(张绍龄):咸丰元年正月,予承乏斯邦。下车之日,见其山高俗茂,地瘠民恬,与他邦风气迥殊,心焉乐之。理事以来,案牍稀少,竟日多暇,闻城南初修桥一座,道往观。其桥,经始于道光二十八年八月,至二十九年工竣。长二十四丈,宽二丈馀,梁四十九根,七空八礅。……桥上过厅十八间,居中八角亭一座,高二丈。桥三层河东土地祠一座,河西惜字库一座。官厅三间。合邑共捐钱九千串零八十五串馀。共用工料钱八千五百三十一串九百文。馀钱五百二十串零,买城北羊角脑田土一分,城东下坝田土一分,后又买城北巨木弯田土一分,永作培修。

《河堤记》(张九章):……每当夏秋泛涨,洪波巨浪,高如建瓴而下。光绪十数年来,冲没良田庐舍无算,浸及城脚。已丑夏,予甫莅任,即有水警,闻报出勘,附郭居民皆鹭立水中,而河势激荡,望无涯涘,惊叹者久之。……水患久矣,历任皆以功大费艰,望洋空叹。今水旱频仍,民人困乏,其将奈何?予曰:灾已切肤,犹复沓泄,是犹鱼游釜底,燕巢幕上也。如就力所能逮,尺寸进筑焉。可乎?遂措款数十千文兴工,先向两河冲处筑石堆挡水,继沿河筑拦堤十数丈,旋筑旋冲,幸交秋水敬,获庆安澜。饬将船田变价钱三百串,依次兴筑,挑沙运石,经费不敷,不得已,役用民力,户出一人,人役三日。……共成长堤一百七十六丈八尺,宽六七尺,高一丈不等。子堤长六十馀丈,篾篓层层,护脚大小石堆计十三具。堤之内外栽插杨柳,大小共七百六十株,掩映参差,蔚如也。噫,斯役也,阅时五载,工作九次,旷日持久,精疲力竭,无怪前任之畏难也。……所以前后只用款一千四百九十馀缗,而竟成数十年来未易动之大工……即以馀款置钟、曾两姓田,共价五百一十六千,年收租谷二十二石,以作岁修而期经久。馀款七十馀缗作为建仓、竖碑、搭桥应用。久役而民不怨,堤成而城克保,将劳乎哉?安之也。

《县志》所载县境内有大小桥梁共七十八桥、渡口八处,皆一一具名。大小桥梁修建,皆由政府官员或乡间士绅主导,官民捐资兴建。建设余款,往往购置田地,以其租息作为常年维修资金,实为建设管理之长效机制,恐更胜过桥收费之法。当时似无各项建设工程专项资金保障,各种道路、桥梁、水利建设等民生工程靠集资兴建。光绪间知县张九章率民众修成护城长堤一百七十六丈(约六百米),历时五年,耗资一千四百九十余缗,功成殊为不易。

10.边疆纷争

邑令潘澄夏复正谊碑记》(朱 衮):旧职指挥孙旺督领百总谢昂等,自龙桥起,开鱼滩、小江、大堆坝、上下庙溪、官村、谢家坝,过小河、泉门口、桐车坝、穿厂、高碛口、两河口,耕种为业,相传已经百年,从无物议。酉人以为苦,牵连吾黔,遂起争端,以至讦奏御前。成化时,委张巡道临勘,断以泉门口、小河为界,将大堆坝、穿厂、高碛口、两河口断给土人,其谢家坝、官村、上下庙溪、小江、鱼滩、龙桥断归黔人,止令帮麦粮数石转解大田所,前朝已久分晰之矣……上官冉奇镳乘变,供串解麦粮之说,捏详妄争。蒙上宪,委黔、武、彭三邑会勘,袒黔、袒酉者持议不一。朱郡守、陈刑厅审详,杨、贾两守道、李制军、佟、刘两抚军勘定,正赋归之库,土地复之黔,勒石永遵。酉酋慑服,黔自今安枕矣。

敕建界址碑,邑举人龙辉廷《记》:乡旧名镇夷,镇夷者,与夷为邻而镇之也。当是时,酉为土官设宣慰安抚司,夜郎自大,习于强梁;黔则久隶版图,属遵国典,酉土官冉某乘乱侵占,凡山川、土地犬牙交错之处,如高碛口、冯家坝、濯河坝一带,辄攘夺以去。黔千户以其事闻于上,胜朝抚之以宽,绥之以德,敕定界勒石,无相侵扰。抑又闻之,碑石之采于山也,相约有能负以趋者,让其所履地以与之,里任侠百夫长谢昂独负行十馀里,周环数百步乃止,而界以定,由是以勇力闻,骤加迁擢。诸夷胆慑,终其身不敢蠢动,谢亦以故,聚族于斯,至今后嗣犹繁衍焉。蜀汉时涪陵人谢本请以涪陵为郡,昂岂其苗裔与?……及我朝纬武经文,因地制宜,扫除积习而更张之。酉地改土归流,因即其地设州治,向之视为勍敌者,今隶属如一家焉,故吾乡镇夷亦改名正谊云。

黔江除战乱时期为本地土豪短暂割据外,一直处于中央政府直接管理之下。县境三面为土司环伺。因治理机制不同,土司侵削黔地不止,边境纷争不断。黔之文武多方努力,终界址息争。

11.县境驻兵

宋、元以来,黔江久为龚、胡、秦、向四土豪占据。龚据水寨,胡据峡口,秦据册山,向据后坝。

明洪武十三年,蓝玉征平。置守御千户所,设正副千户各一,管领百户五员;兵一千二百一十六名;

康熙元年,黔彭营(防守黔、彭、武三县四汛),辖五土司。设游击一员,守备一员,千总二员,把总四员。兵一千名。至康熙七年至二十三年,兵额陆续裁汰五百,实存兵五百名。

雍正十三年,改黔彭营游击为都司,裁守备千总一,把总二,兵丁二百,拨绥宁营(驻守酉阳、秀山),实存后三百名。

乾隆四十五年,新疆安设营制,裁兵四十三名;实存二百五十五名;四十七年,募补添兵八十五名,额设三百零二名。

嘉庆十三年,通巴、绥定添设营制,裁兵二名,实三百。二十年,裁汰匠役、步兵八名。

道光十五年,马边添设营制,裁汰步兵十二名;十九年,雷波添设营制,裁汰十五名;二十二年,天津添设营制,裁汰二名。

咸丰元年,屏山添设营制,裁汰兵七名,额设二百四十六名。

黔彭营一直归属重庆,嘉庆二年改隶绥宁协属。

黔江地处川鄂边境,深入土司腹地,历来是边塞重地。明初,全县人口仅约4000人,驻兵即逾千人,显然不仅管理县境,更为镇摄周边土司所置。康熙初,黔彭营之置,防守黔江、彭水、武隆,并辖周围五土司,驻兵由千余渐裁至五百。雍正十三年,“改土归流”后,周边土司纳入中央政府管理,黔江驻兵减至三百。其后,更减至二百余。另见:黔江兵员额设,因全国军队营制调整而相应裁减,实际上军队总规模相对稳定,增减并非随意。

12.官兵编制

黔彭营:都司一员,千总一员,把总二员;外委千总一员,把总二员;额外委一员;马兵十六名,战兵108名,守兵118名。官例马十匹,外委额外兵丁马二十匹。

咸丰年间,黔江县城驻军:都司1员,千总1员,额外千总1员,把总1员,额外把总1员,马、步、战、守兵162名。驻防彭水县郁山镇汛:把总1员,守兵41名;彭水县汛:把总1员,战、守兵34名;江口镇汛:把总1员,战、守兵5名。

黔彭营额设鸟枪127杆,三年火药4105觔14两四钱;三年枪铅子152400颗,每颗重五钱,设劈山炮三位。

按年参演在内动员,随时配造补额,出陈易新。

营马二十匹,照十分倒二之例,三年限满,详报倒毙,赴司领价,随时购买足额。

额设锣锅、帐房、锨镰、斧锄二十五顶副,系在营,久远存贮,遇出师征兵裹带,随时请领。

额设拨纱旗纛,六堂、外委花盔甲三顶副,马盔甲十七顶副,步盔甲207顶副,照例以二十五年详情修制,其价值在通省馀存公费项下动支。

黔在汉为涪陵县地,高祖尝取其人为赤甲军。蜀汉以涪陵劲卒三千人为连弩士。李雄之乱,三蜀民流,惟涪陵民千馀家依范贤自守。唐归黔州武泰军节度。宋有二十九寨,黄鲁直《黔江县题名记》:义军三千九百,招谕夷目,将其众者五百七十。

团练章程:古法宜知也;军装宜检也;人数宜齐也;器械宜备也;响应宜遍也;火稿宜预也;木栅宜设也;民情宜和也;技艺宜精也;心迹宜明也。

武事:蜀汉延熙十三年,涪陵大姓徐巨反,车骑将军邓芝讨平之;《北史》:天赐初,涪陵郡守兰休祖阻长江为乱,方千余里。诏陆腾讨之,巴蜀悉定;唐元和中,窦群为黔中观察使,会水环城郭,调溪洞群蛮筑,蛮因作乱,群贬开州刺史;咸庆二年,黔中蛮叛,观察使崔元略以闻,节度使段文昌使一介开晓,蛮即引退;咸通中,蛮寇黔中,经略使秦匡谋奔荆南;十四年,蛮复寇蜀,回寇黔中;五代后唐长兴元年,孟知祥兵陷黔州;宋政和中,蛮寇黔州,思国公田祐恭与郡守陈括讨平之;康熙十三年,吴三桂叛,黔、彭地皆陷于贼;十九年,贼龙天贵以牟一举为将,与谭宏、马宝犄角陷黔江,知县李昌龄出走;四十二年癸未,唐崖土司兵冠掠县境,至石塔铺掳男女门十馀人。守备王恪飞檄以报,济南赵锦具详,提督岳公升龙移咨川楚督抚疏劾提问,忠路司覃世蕃、唐崖司覃鋐并死于狱,大旺、散毛、沙溪诸司亦皆被劾追还历得俘掠,民始安堵。

黔江驻军军官、兵员编制配备严格,兵力部署分配明确,装备配置及管理严密,可见其管理已臻较高水平。县境多次因周边土司侵削、白莲教、太平天国运动等原因陷于战乱,黔江尽管僻远,但并非想象那样安宁。

God Bless You(2015-04-16)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