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井位于青白江区弥牟镇老横街1号铺左侧,始建于三国时期,砖石结构,井台为方形,井口为圆形,上井腹成八角形,由上至下渐宽,下井腹与上井腹成等距的错位八角形,由宽渐窄;井壁用条石砌成,井面至井底水面为2.02米,井台座东北向西南,井台正中(东北)有一摇架,高0.92米,宽0.25米,厚0.1米,有三孔,现未使用。现为青白江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诸葛井在会同县团河乡内,据传为诸葛亮在团河乡扎营时,无清水可喝,孔明见此情况,用宝剑往地上一插,一股清泉即出,故名诸葛井。
千百年来,围着这两口井的猜测和推论传说至少不下三种,但前提都是肯定为诸葛亮所砌,即诸葛亮来过益阳;
一种说法是关羽在益阳单刀仆会以后,诸葛亮来到了益阳,恰值春夏之交,资江发水,看到满河污秽的洪水,又看到当地老百姓饮了此水后,上吐下泻,显然是因为资水引发了瘟疫,于是,诸葛亮便亲自动手挖了一口井,这就是五马坊的那口井,并要附近居民挑水饮用,不几天,病者如服灵药,瘟疫止住。诸葛亮为了带动更多的群众挖井,于是,又来到对岸的铁铺岭向群众宣传,当地群众告知他,关羽在益阳单刀仆会时,曾在铁铺岭挖过一口井给马饮用水,但此井一直废弃没有用,已经不出水了,于是,诸葛亮又和大家一齐动手,把这口井也挖得出了水,南岸的老百姓也因饮用了这口井的水,止住瘟疫,从此,益阳人改变了饮河水的习惯,人们为了纪念诸葛亮爱民的功德,就把这两口井命名为“诸葛井”。
这个象故事的传说,是一千多年来最流行也几乎成定论的传说。曾记载在许多见于文字的刊物和杂志上,显然,其起意是善良的,也是美好的。但与历史的考查却有些误差;一是建安20年(公元215年),关羽单刀仆会后,蜀国撤兵,益阳属东吴管辖。 而此时已35岁的诸葛亮则在成都整顿巴蜀内政,自然也不能来益阳。二是益阳人从此并未改变饮河水的习惯,再者,河水、尤其是清澈见底的资江河水传播瘟疫更是从逻辑上说不过去。因此,这个传说至少把时间和井的作用弄错了,不足为论。
说的是关羽驻扎在益阳,与甘宁隔河相恃,诸葛亮恐甘宁在河水中投毒害蜀军,于是梢信来要关羽挖井饮用井水,这也进一步说明“诸葛一生唯谨慎”,于是,关羽照办。南岸的甘宁知道后,也恐蜀军在河里投毒害吴军,于是,也在军营里挖了一口井,由于这两口井都是诸葛亮谨慎的结果,于是,便都叫“诸葛井”。
这种说法,便有些象秀才的纸上谈兵了,在河水里投毒,史无所闻,也无道理。即使将毒投到河里,鱼被药死,马上就会被发现。再者,关羽住在北岸的上游,而甘宁驻扎在南岸下游,哪有倒行逆施的?何况当时驻军已上十万,人用马饮,别说两口井,就是两百口都不够用,因此,此说只能是毫无道理的天方夜谈。也不足为信。
此两口井为诸葛亮作法所用,诸葛亮一生似巫近道,通天地、遣鬼神,常作法解决蜀军的重大疑难。北岸那口圆井为罡,南岸的这口方井为斗,诸葛亮作法是踏罡步斗,故留下了这样两口井。
这种说法听起来有点玄,但感觉也不是那么一回事,虽然我们都不懂诸葛亮的道法,可诸葛亮对国家和军队的治理,应该靠的还是切实可行的科学与智慧,以及可供具体操作的现实手段,不应该是什么道法,即使也装神弄鬼,所谓的“踏罡步斗”,也没听说隔一条河,近十里的距离来作法的,况历史并无这样的记载,因此,可信度不大。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