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完春节,人们就盼着农历正月十五日了,正月十五是华夏大地民间传统的“元宵节”,又叫“上元节”、“灯节”。其传统活动主要有闹花灯和“偷春”。
过完春节,人们就盼着农历正月十五日了,正月十五是华夏大地民间传统的“元宵节”,又叫“上元节”、“灯节”。其传统活动主要有闹花灯和“偷春”。家乡茂名高州民间传统的元宵灯会也由来已久。早在清代,每年上元前后,各乡社庙张灯鸣鼓,谓之“庆灯”。生男孩的人家要出灯,称为“灯头”。要设酒席宴请芳邻、亲友,要出重资购买最高档的花炮燃放,谓之“出炮头”。各村落、墟镇当日处处张灯结彩,奉其所祀之神出游,希望行好运。巡游后即集中在社庙前空旷处燃放烟花爆竹,舞狮舞龙,放电影、演戏,通宵达旦,十分热闹,谓之“庆元宵”。不过现在各乡已将元宵节与做“年例”合在一起,上述“出灯”、“出炮头”活动也在“年例”里举行了。
高州城内闹元宵,另有一番热闹景象。家家户户张灯结彩,以显光明、富有。清人吴震方在《岭南杂记》中对高州城南元宵灯会曾作这样的记述:“元宵城南灯火甚盛,每隔五家缚一灯棚,以竹为之。”匾曰:‘兴贤’。挂红缯其下,每多用杂色糊球,灯剪红白纸缀成,玲珑万眼,灯光光彩夺目。此记载正是城南元宵灯会的盛况。其时元宵观灯者人山人海。主编在很小的时候,已能和小伙伴们滚瓜烂熟的背诵奶奶教会的民谣:“月光光,照地堂,照到新人(新娘)大屋房,新人出来睇花灯,漏(丢)了花鞋共手巾(帕),谁人执(拾)到俾回我,双捧槟榔谢佢恩。”一幅明月高照赏花灯的热闹场面也吸引了新婚妇女走出洞房,参与其中,致使新娘遗失了花鞋与手帕,
可想而知,当时灯棚下有多拥挤热闹了。
新中国成立后,50-70年代,高州部分地方仍有元宵挂灯活动,县城有关部门也组织人员制作各式各样的彩灯悬挂于工人文化宫或潘州公园内,有的把谜语写在五彩缤纷的花灯上,供游人观灯猜谜,谓之灯谜。
改革开放后,尤以1984年的元宵灯会更是盛况空前。高州城内街口要道设置了许多彩楼、欢门、灯坛,大街小巷处处张灯结彩,家家户户悬挂花灯彩球,还于潘州公园设置灯会中心,使精巧灯饰荟萃一园,供人观赏。这年花灯的制作更是精奇新巧,种类除传统的宫灯、花篮灯、宝莲灯、水晶灯、龙凤灯、走马灯、动物灯外,还有高达数米的华表灯组、花塔灯组、牌坛灯组、彩楼灯组等。并有令人百看不厌。元宵当夜还组织反映各条战线成就的彩车、舞狮舞龙队、锣鼓、飘色、军乐队等大游行。是夜,高城内灯火辉煌,光彩夺目,龙腾狮跃,金鼓齐鸣。城内万人空巷。广东电视台、茂名电视台记者均前来摄影报道。广东省著名作家杜埃观光后曾赋诗盛赞:“烟雨鉴江云脚低,纷飞春燕竞含泥,欢腾户户元宵节,灯火山城喜欲迷”。
9 0年代以来,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的不断提高,元宵灯会更加丰富多彩,花灯品种的设计,既有反映高州年丰物阜的造型,又有讴歌高州辉煌成就的造型,这些灯饰式样奇特,五彩缤纷,令人赏心悦目、赞不绝口。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