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 灯
怒溪历史悠久,山川秀丽,风光旖旎,民俗浓郁,特色独具。以如诗如画的百年悠悠风雨桥、凯里沟大峡谷、黄岩仙人桥、怒溪古镇建筑群、摆歌台和骆家屯群峰最为突出,是江口县境内除县城以外一个重要的商贸集镇和古巴文化中心。早在明清就是“百贷辐辏,商贾云集”之地。该乡及周围村寨的土家、民族素有跳花灯的习俗。巴人花灯队
玩灯习俗
怒溪十里画廊巴人古寨大湾一带刘姓巴人,是湘鄂渝黔边界土家族整体中的一部分,系正宗古代巴人的后裔,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已从巴人聚居的长江之滨,逆辰水而上进入江口这块土地。
巴人能歌善舞,土家摆手舞、茅古斯、傩仪舞、打洋钱等早已闻名于世,而怒溪十里画廊土家人花灯舞,因种种原因,外人知之甚微。
巴人古寨大湾花灯,是一种包括花灯歌、舞、戏等多种形式的民间综合艺术。其特点多以自然村寨组队为单位建花灯队;跳花灯时间选择在农历正月上半月,不仅在本村寨活动,还要受邀去邻村或集镇上去演出。每年的岁末也就是农历腊月下旬,巴人们就开始着手组织花灯队,选举灯头(具体负责人)筹集资金,选定角色。来年的正月初四、五,艺人们集中制作花灯。
演唱内容多是群众生产、生活,音乐轻快,悦耳动听;动作优美,生动形象!从婉转动人的优美唱腔、浓郁方馨的乡土气息、灯戏兼容的独特风格,折射出了梵净山麓刘姓巴人的人文风采,从而成为了戏剧百花苑中的一枝奇葩,为人们喜闻乐见!自古以来,这里的土家人,在祭祀神灵祖先活动中、在唱歌耕种中、在神话传说民间故事传承演说中,均采用传统的说唱形式,进行着表达和流传。
历史渊源
巴人花灯,根据老艺人的追根溯源和唱词中所表现的历史特点看,大致起源于唐宋之间,风行于明、清两代。到清朝末年,因受外来戏剧文化的影响,已发展成为花灯戏——高台戏,这也是花灯史上的一个大的飞跃!
清光绪18年,土家人罗芳林从云南协台位子上告退还乡,在武陵山区自己的家乡搭了一个正规的舞台,便把土家矮台戏搬上了高台演出,称之为“高台戏”,高台戏由此而得名。巴人花灯、高台戏均有实的群众基础,它不仅为人们喜闻乐见,而且还是巴人歌颂正义,反对邪恶的有力武器,清朝咸同年间,在江口、思南地区相继爆发了以土家人民为主体的“白号军农民起义”,到处出现了自编自演的《白号军》、《劝清军》花灯二人转。
江口县的怒溪巴人古寨大湾一带和思南的许家坝、文家店、大河坝、大坝场、塘头等花灯盛行。在江口、思南,跳花灯被认为是唐朝留下360盏灯中的两盏:即“茶灯”和“扇子灯”。
表演内容
大湾古寨刘姓花灯,通常由三个部分组成:1、戏灯。根据花灯戏演出时需要,有仙鹤、花盏、宫灯、茶灯、元宝灯、聚宝盆等,有12个,也有24个,多少不等。2.排灯。上大下小,形如不规则长方体,每个花灯队一般有两只排灯,作为拜主人拜客人和引路之用,排灯上贴写吉祥话语,如“风调雨顺”等。3.耍灯。装饰灯,起装饰,作照明作用,多为动物、花草、古书中故事人物,数量可多可少。花灯制作完毕,便要选定出灯吉日,延请巫师举行出灯仪式,先在本村寨拜庙、拜土地、拜山神,给家家开财门。自第二天起,就由专人去邻村下贴子,接贴子者则视为邀请花灯队。
大湾巴人跳花灯,按其民俗功能可分为多个种类,略述为:一、太平灯。祈福消灾、欢庆佳节,盼一年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二、架桥灯。祝愿婚姻不顺意的男子早得佳偶,是愿灯的一种。三、送子灯。愿灯的一种,祝愿无子嗣人家早得贵子。四、耍灯。以娱人为主要宗旨,一般不带有叩许心愿的成份。五、寿元灯。祝愿家中高龄老人添福加寿。
大湾巴人花灯跳(表演)的过程,可分为4个部分:1.开财门。表演者用动用和话语、唱词为主家“打开”财喜之门。2.迎灯拜主。“迎灯”是主家在花灯队来到前,为迎接花灯而作的准备,包括诸多仪式;“拜主”是花灯来到时,表演者叩拜主家的仪式。3.跳灯唱戏。“跳灯”以向主家唱颂吉祥话语为主,态度庄重严肃;“唱戏”是演出折子戏,话语、唱词多诙谐成分。4.化财送灯。这是一种酬神仪式,“跳灯唱戏”完毕,花灯队便拜谢主家,主家也要烧纸焚香酬谢灯神,为自己带来吉祥。表演形式
大湾花灯,最初为“二人转”,不仅历史源远流长,而且表演形式多种多样。明末清初已发展到了三人出场。或一男二女,叫“双凤朝阳”,或二男一女“双狮戏球”,已有的地方二男两女叫“花灯戏”。
大湾巴人花灯中的主要角色——刘二(丑角,有的班子称唐二、店小儿等)和幺妹子(旦角)。他们担任了花灯的全部歌舞说唱的表演。刘二,即丑角,在表演中常被称为“干哥”。巴人刘源泉有诗曰:“反穿皮袄扎腰带,瓜皮帽子头上戴;右手执个大蒲扇,装扮滑稽把笑卖” (刘源泉《巴人古寨大湾花灯赋》)。最不重服饰,动作粗犷。
旦角,又叫幺妹,因有“女不跳花”之俗,幺妹子角色由男扮女装,扎假发辫、包头巾、着花裙,右手执绸边花折扇、左手执彩巾,衣着——华丽,温存;动作——娇羞,雅致。在演出中以推扇、甩扇、翻飞等动作指挥刘二不断改变动作。个别花灯队也采用两个刘二与一个幺妹的舞台角色配搭法。
干哥围绕幺妹转,相互旋转唱跳,干哥舞蹈动作丰富多彩,既储蓄幽默,又滑稽可笑,在表演时,往往是干哥先出场,借故以道白的方式请幺妹上台,幺妹应声上台开始了舞蹈。“两旦两丑”的“双花灯”,近似于集体性舞蹈,在唱《开财门》时,于院坝表演。表演道具以折扇和彩巾为多见,表演形式以歌、舞、做戏,扯白为主。
扯白是刘二用富有节奏的韵文,叙说一些荒唐滑稽、幽默风趣,甚至粗俗鄙俚的喜性事情来逗人发笑。“逗幺妹”是刘二的又一主要任务,采用“说、唱、舞”相结合,说时,以刘二为主,幺妹子答语较简短,语含娇羞;唱时,一人一段;舞时,刘二为辅,处于被支配地位。“唱”,主要是二人或三人唱一些曲段,有《踩六合门》、《十二月采茶》、《颂寿元》、《十二月倒采茶》等。“舞”,指舞蹈动作,有“犀牛望月”、“外荷花”、“内荷花”、“风摆柳”、“串品字”等。“做戏”,是指演出一些情节简单甚至没有情节的即兴片段,如《怕老婆》、《补缸》、《满女婿拜年》、《薛仁贵回窑》、《山伯访友》、《董永遇仙》、《丑郎俊女》等等。
贺龙军解放江口,看了大湾古蹇刘姓巴人的花灯戏后,连称赞好,还曾亲自在古蹇统子屋围墙上写下了相关大幅标语,至今保存完好,在党的“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文艺方针指引下,大湾古寨巴人经过创新,让出场人数不受限制,多达二三十人,而且女性扮演旦角,改变了原先“男扮女装”的传统作法。达到了花灯的组织形式,既固定又灵活。
大湾花灯班子很多,除了两个(或三人)主要演员外,还有帮腔人员,人数几十人不等,他们每人握举着一个戏灯,站在表演区周围,既照明又防止观众个别干扰演出,在遇到主演员需要帮腔时一齐帮唱或搭白。
花灯演出的时间长短依具体情况而定,一般是每个自然村寨演一个晚上,故在每户人家演出的时间只能控制在十几二十分钟内,若该村寨有人家特别点了与自己家里情况有关的戏段(如有老人的人家点了《送寿元》,花灯队须特地延长时间、增加主家所点内容。花灯活动的时间一般在十天左右,正月初六出灯,十六烧灯。烧灯之日延请巫师到村寨里来举行送灯仪式酬谢灯神,然后由众人抬到野外烧掉。怒溪十里画廊巴人古寨大湾周围一带,每年正常活动的花灯班子有二十多个,较有影响的花灯艺人有刘乔林、刘大进、刘大亮等人,他们对于承传和发展土家族花灯艺术进行长期努力,做了大量工作。
各土家山寨都有固定的花灯队、固定的排练场、整齐的服装道具,有专人负责,各自都有自己特色节目,召之即来,来之能演。这些组织,解放前叫“灯会”,由族长或闾长任会长。灯会有灯田,由会长指定专人耕种,所有收入用于灯会支付;通称“业余花灯队”,队长由村组干部担任,不取任何报酬,玩灯所获收入全部用于自身建设。
表演曲调
在巴人古寨大湾,花灯音乐有浓郁的民族风情和地方特色。曲调分灯调、正调、杂调、小调等四大类,传统的有24大类曲牌。由于土家花灯曲调繁多,风格各异,各地有不同特色,因而有花灯“不过寨,不过坡,不过界”的说法。
花灯伴奏乐器以打击乐为主,传统的伴奏乐器不多,但曲牌丰富。有鼓锣、钹(分头钹、二钹),具体打法有鸡啄米、急急风、懒龙过江、鸡拍翅、龙摆尾、凤点头等等。后来,有的班子把二胡、唢呐、笛子、马锣、大锣、月琴、三弦、折以鼓等之类乐器也引入花灯,增加了花灯与音乐的表现力。锣鼓诙谐活泼,它使用的锣比一般锣大而厚,声音坚实宏亮,远播力强,泼辣热烈,抨击时能发出“卜音”,给人以乐观、坚实之感;所用的马锣刚脆,声音尖而美,有跳跃之感。
常用的锣鼓曲牌有“凤点头”、 “牛擦痒”、 “鹰拍翅”、 “马咬牛”、“单打五”、“双打五”、 “长路眼” “四面进”和“金线吊葫芦”和等。
表演特点
大湾花灯,是载歌载舞、歌舞穿插进行的民间艺术。舞蹈形式,活泼多样;舞蹈姿态,健康优美。它源于生活,高于生活。音乐声腔上,从民间花灯、山歌曲调中去改编或移植借用;表演技巧上,尽管构思简单、粗糙,但已初步构成了戏剧艺术的雏型。土家花灯,当是土家族文化的结晶;当是土家族戏曲百花园中培育出来的一朵奇葩!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