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音传说琴断何处?(上)

家乡区县: 湖北省石首市

美丽的知音传说,其核心部分是两大情节:一是高山流水遇知音,二是断琴绝弦谢子期。在这两大情节的基础上,才衍生出了其他的一些历史情节。俞伯牙、钟子期的知音故事不仅是传说,而且有史料证实真有其人、真有其事。《吕氏春秋·本味》中记“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琴,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重鼓琴。后世因谓知已为知音”。既然是历史就有历史的发生地,然而千百年来知音传说被蒙上了层层面纱。今天人们抱着急迫的心情,希望掀起你的盖头来!这个美丽传说的故乡究竟发生在何处,知音文化的历史发源地在哪儿呢?对此,是有争议的。但知音传说的发生地只能有一个,究竟在哪,必须以史料、史实为根据。
一、汉阳知音之说,“先天”不足
《吕氏春秋》和《列子•汤问》等古籍中的伯牙、子期故事都缺失地理空间,直到明朝的冯梦龙通过民俗小说《警世通言》才把这一明显缺陷弥补起来,但缺陷的弥补不是依据历史事实,而是据民间流传的脚本。此作为历史的真实有明显的瑕疵,华中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刘守华教授也认为没有确证表明冯梦龙的小说是直接吸取汉阳的地方传说写成。同时,刘教授又认为作为话本小说而言,其写作过程就是吸取当时民间说书人的故事脚本加工改编而来。而“汉阳江口”、“马鞍山”、“集贤村”等地名的出现源于明万历年间约1610年前后刊印的明代说书人话本《贵贱交情》。
冯梦龙是江苏长州﹙今苏州﹚人,他没有到过湖北汉阳,可见摔琴谢知音小说中的人物角色及地理背景是从《贵贱交情》这篇明代说书文本沿袭而来,从此这一著名传说才花落湖北汉阳了。
汉阳自唐宋以来就是华中重镇。宋元是通俗文学的盛行之际,《贵贱交情》就是明代之前早已流行于汉阳府一带的说书文本,因其深入人心才被冯梦龙看中而选作《警世通言》首篇的。从阅读的角度来说,可见知音文化故事深入人心,早被广大人民所接受。小说是文学艺术,可以帮助我们开拓研究的视野,但不足以能引经据典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
“汉阳说”还有一个重要的依据就是古琴台这一历史文物的存在。据历史文献记载,琴台始建于北宋,后屡毁屡建。清嘉庆初年,湖广总督毕沅主持重建古琴台。清汪中代笔撰《琴台之铭并序》和《伯牙事考》,此文颇为时人称道。光绪十年(1884年)黄彭年撰《重修汉阳琴台记》。光绪十六年(1890年),杨守敬主持并亲自书丹,将《琴台之铭并序》、《伯牙事考》、《重修汉阳琴台记》重镌立于琴台碑廊之中,并书“古琴台”三字刻于大门门楣。知音故事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前770年—前476年),琴台建筑在北宋(960年—1127年)时代。时空相隔了一千多年,作为历史传说、繁荣旅游业尚可,然作为历史依据难以服众。何况是“鼓琴台”?“古琴台”?还是“摔琴台”,历来饱受争议,难有定论。汉阳的地名始于隋大业二年﹙公元606年﹚,春秋战国时还没有这个地名。所以,冯梦龙民俗小说《警世通言》中关于“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汉阳江口一说,是为顺口一说。冯梦龙的《俞伯牙摔琴谢知音》作为文学故事不失为一篇脍炙人口、精彩生动的经典之作,但以此为据作为历史文化的发生地不具备历史的真实性和确切性。

DJC(2015-04-16)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