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石首调弦口知音之说,更为可信
发生在湖北省石首市调弦口的知音传说,历来受到人们的推崇。但近年也受到了少数人的质疑,代表之作为武汉市地方志办公室董玉梅撰写的《知音文化在石首、海盐和泰山》,发表在2007年长江日报上。文中从调弦口、伯牙口、马鞍山等地名的由来、地貌及传说上进行了推理论证,认为“石首说”与知音故事联系起来实在太勉强。
找到历史故事的发生地,还原历史的真相,其意义与作用对当代及后人来说并不亚于历史故事本身。
知音传说的历史发生地“汉阳说”与“石首调弦口说”两种说法,哪一种更切合实际呢?我们认为,“石首调弦口说”更为可信。
一是有证可查。据康熙年间所编《湖广通志》所引《晋书•杜预传》记载,西晋太康元年(公元280年)驻襄阳镇南大将军杜预为漕运而下令在此开河,因河口位于相传俞伯牙当年调弦抚琴遇知音之地,始名调弦河,此名已沿用至今达1700多年之久,足以证明知音故事是在此之前传承下来的,这比“汉阳说”早了多少年?而河口在地貌上也可称之为江口,这与冯梦龙的《俞伯牙摔琴谢知音》中所述的故事发生地江口有同工之谋。而“海盐和泰山说”则无江口之地貌:“泰山说”仅西汉刘向在《列子•汤问》中有“伯牙游于泰山之阴”的记载;“海盐说”仅有明清以来一些有关伯牙的遗迹传说,却找寻不到钟子期听琴的内容。
清朝乾隆丙辰年编《石首县志》云:俞伯牙从楚都东下,停舟鼓琴于此,弦渐而调之,因以得名。此处为荆江穴口之一,故又称调弦口。咸丰乙卯年(公元1855年),官府在此设巡检司,置水路关卡,故又名调关。明朝著名文人张璧(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王启茂、张权、张维、李永忠、李宗瀚及清朝文人墨客卫嘉、王承禹、汪一元等均先后以《调弦亭》为题赋诗作词,而尤以王承禹《调弦亭》一诗广为传诵,现今刻于调弦口雕像石座上。王承禹咏道:“昔年高山流水意,此日清风朗玉亭。有客雅能传古调,不知曾得子期听。”而汉阳古琴台鲜有这样久远且广为传诵的诗句,所建古琴台也比调弦河得名晚200多年。据此,我们没有理由否认俞伯牙在调弦口抚琴遇知音一说。
二是有迹可寻。至今调弦口一带仍有马鞍山、摔琴台、伯牙口和七贤村等地名,且遗迹尚存,这些均与冯梦龙的《俞伯牙摔琴遇知音》一文里所记叙的地名吻合。而董玉梅文中有关马鞍山的论述则摆了一个乌龙,文中叙述的是现石首城区的马鞍山而非仅离调弦口东南方向八公里之距的桃花山脉边缘的马鞍山,现有桃花山镇马鞍山村地名存在。“伯牙口”地名的神话传说只是诸多传说中的一种,董文也承认了“伯牙口”地名与知音故事的关联。“伯牙口”位於湘鄂交界处的群山之中,“踹跳登崖,行于樵径,约莫十数里,出一谷口,伯牙站住。”(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这一谷口被后人称之为伯牙口。 “摔琴台”耸立在半山腰。“摔琴台”一面连接山坡,其余三面是悬崖,面积如一张八仙桌大小,台上可坐四人。据此推测,俞伯牙当年悲愤至极在此摔琴是完全有可能的。而汉阳“古琴台”现仅存一个地名,俞伯牙当年寻访钟子期的山口究竟在何处却无佐证,且人们还说“古琴台”是俞伯牙当年鼓琴之地,然实则俞伯牙当年鼓琴的地方是在水上船舱内,樵夫钟子期在岸上。“伯牙在船舱中,独坐无聊,命童子焚香炉内,待我抚琴一操,以遣情怀。”汉阳之说人为地把俞伯牙当年鼓琴之地从水上搬到了陆上。是“古(鼓)琴台”还是“摔琴台”?是“集贤村”还是“七贤村”尚有一辩。 “集贤村”在石首知音说的考证中应为“七贤村”,其据为康熙六年(1667年)诰命奉政大夫的喻嘉才在《绣林景献记》说“荆州二百四十里,赖有中流砥柱,故名石首。《水经注》龙穴,地接梦泽一隅。七贤村,子期鸿冥。” 三是有物可证。1998年10月,调关镇附近(马鞍山地区)出土了一件震惊世人的历史文物——博钟,这件稀世之物何以沦落至此,引起人们的种种猜测。有人认为,古代司乐之官往往以“钟”为姓氏,而也有文章佐证钟子期就是一位隐居田园的乐尹,此钟作为钟氏家族的遗物现存于博物馆。客观地说,普通的平民百姓是听不懂俞伯牙的琴声的。由此推断,钟子期即使是汉阳人的身份,隐居在调弦口也是有可能的。另《湖南蓝山钟氏族谱》载,居住在湖南华容县蓝山(一作南山)一带的钟姓人,其祖为周朝钟师,而湖南的蓝山(南山)就在石首桃花山的近邻湖南华容县,仅距不到10公里。
在石首桃花山地区隐居的名人除了传说钟子期,而且传说过商圣范蠡携美貌之妻西施也在此隐居。因此,石首桃花山地区适宜隐居绝非空穴来风。
四是有口皆碑。俞伯牙调弦口遇知音的传说在当地已经流传很久,迄今无论你遇到哪位调关人(公元1855年调弦口改名为调关),他们都会津津乐道地向人们讲述这个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故事。调关镇八旬老人李必汉说:既然相传俞伯牙当年“自楚都东下”不久即因避风雨而泊舟山崖之下, “不一日,行至汉阳江口。”不一日翻译成现代文,其中的一种意思就是不到一天的时间,(荆州距汉阳远矣,现代轮船也需近二十个小时才可到达武汉,帆船只用一天的时间绝不可能抵达)。那么这个地点只有调弦口一带最为合适。况且调关在江南,而汉阳却在江北,从水流和穴口地点看,泊舟南岸比泊舟北岸更容易且更能抗风雨,同意此观点的还有当地的渔民和船工,因此“汉阳说”根基不牢。
三、历史传说不能以讹传讹,要与历史真实相吻合
什么是传说呢?我国当代权威的民间文学专家乌丙安教授指出:传说“是与历史事件、人物相联系的或与地方事物(名胜、古迹、风俗、地方特产或常见事物)有关联的幻想性散文叙事作品。”传说的一个最突出特征,就是传说中的一切虚构因素、幻想成分、奇异形象总是要与一定的可信事物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综上所述,至少我们可以这么认定,知音故事的历史发生地在长江边与洞庭湖相邻的一个江口上,其历史地名应该有“琴断口”、“马鞍山”、“集(七)贤村”等,历史文物中应有琴台、出土文物、乡土族谱等,历史人物俞伯牙、钟子期是一个整体,不可或缺。知音文化是一个系统,包含了传说与史实两大部分,之间既有联系又不能互相代替,它的重头戏在于偶遇与断琴,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传承至今,需要我们溯本求源,还原历史,遗迹可以传承许多的美丽的传说,记载历史的片断,但绝不是历史的真实,要不然若干年后德国的杜伊斯堡、法国的波尔多市、日本的大分市都可以与我们争知音文化的遗产了,因为他们现在也建有知音亭、高山流水、古琴台、闻琴桥等景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