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首,位于长江中游下荆江地区,江汉平原与洞庭湖平原结合部,长江横贯全境。西晋太康五年(公元284年)建县,迄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岁月里,由于受战争、瘟疫和自然灾害等一系列自然与人文诸因素的影响,石首历史上曾发生过三次移民大浪潮。而每一次移民活动,无疑都直接影响着石首的经济社会发展进程。
本文拟从人文地理角度,就石首三次移民浪潮及其人文影响进行初探。
第一次:来自北方的移民潮 时间:宋末元初
此次移民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随军征战而滞留,二是随官府流亡而定居。
北宋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四月,金灭北宋,康王赵构即位,重建宋朝,是为南宋。至建炎三年,赵构迫于金军攻势退兵,谋偏安江南。时金军紧逼南下,宋溃军沿途剽掠,统治者横征暴敛,政繁赋重,激起江南民众纷起反抗。
南宋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二月,鼎州武陵(今湖南常德)民钟相率先聚众起义,抗击溃兵游寇集团抢劫,破州县、焚官府、杀贪官,号召等贵贱、均贫富,得到湘北鄂南19县民的响应。石首位于洞庭湖北岸,是钟相、杨幺农民起义活动的核心地区。
南宋绍兴五年(公元1135年)二月,高宗调集20万大军,命张俊为诸路兵马都督,岳飞为荆湖南北路置制使,趋洞庭湖围剿。五月,宋军封锁缘湖四面诸江河要津后,岳飞率所部至鼎州(常德),先对义军诸寨遣间诱降,分化瓦解义军;继以大军压境,示师威胁。
在岳飞招降政策诱惑下,义军大首领杨钦、刘衡、金琮、刘诜、黄佐等相继出降,惟杨幺、夏诚等仍据寨自固。岳飞知湖深莫测,乃纳杨钦献策,遣人开闸泄放湖水,放巨筏堵塞港汊,并于湖面散放青草,以破义军车船优势。后以杨钦为向导,进围杨幺水寨。杨幺率水军出战,因水浅,车船机轮又被草缠住,滞不能行,被官军击败,各个水寨或降或破。至此,前后相继6年之久的钟相、杨幺农民起义被镇压。
然而,由于长年征战,那些来自北方的几十万大军也成了疲惫之师、强弩之末。官府大军虽然胜利,军内伤残体弱、号饥苦寒者不绝于途。再加上北宋政府早已岌岌可危,根本无力顾及前方将士,军队即使返回北方也不能得到有效安置。因此,来自北方的大军大多就地居留,成为开发江南地区的移民。据现存家谱资料记载,在今石首境内,杨氏、郑氏、王氏、陈氏、李氏等许多姓氏家谱中,都有其先祖是随岳家军征战而来的文字记叙。如明嘉庆年间编纂的《吕荣族谱》记载(原文照录):“(吕)盶行六为宋宣义郎因靖康之变与兄子信从岳武穆南征道经江陵因卧病遂留居后见绣林山水之美同侄乃卜家于邑之东山吕氏之籍斯邑自公始焉妣刘氏继李氏。”岳家军将领如此,一般的兵卒留居本地者肯定会更多。
公元1127年,中国北方的金国女真人举兵南下,繁华一世的中原王朝不堪一击。徽钦二帝被俘,在开封的北宋为金国所灭,宋钦宗的弟弟赵构逃往南方,迁都于临安,史称南宋,赵构被推举为皇帝,史称宋高宗。战争破坏了北宋人平静的日常生活,无数人流离失所,成千上万的中原官员及民众像潮水一样仓皇向南逃亡,史称“南渡”。
这一时期,从北方跟随官府“南渡”的百姓而留居石首者,也不会是个小数目。由于缺乏史料,我们只能从民间家谱中找到零星记载。如郭氏、义门王氏、补衮堂刘氏均系从山西迁徙而来。清湖堂张氏系南渡时首先从山东、河南迁徙福建,然后再北上迁入湖北石首的。清河堂(百忍堂)张氏系从安徽歙县迁来石首的。扶日堂袁氏从河南迁入。大部分马氏是从陕西迁来石首的……等等。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