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来自南方的移民潮 时间:民国至解放后
如果按祖籍算起来,至少有30%的石首人属于湖南籍移民(以下简称“湖南人”)。广义上的湖南人,是指从湖南省全境迁徙而来的移民的总称。狭义上的湖南人,是指操典型湘方言(俗称“哦子哥”)的湖南籍居民。“哦子哥”的原住地一般分布在益阳、长沙、岳阳、湘潭、株洲、娄底一带,他们自古以来就有迁移、流动、游徙的传统习俗。遇上外来势力侵袭,他们有自发而群起攻之的团体意识(俗称“抱团”,本文所指的对象主要是这一类的湖南人)。
由于历史及自然的原因,石首大江南北现分布着许多湖南人村落。逾半个世纪的历史变迁,使得这些人完全融入了石首本地的社会生活。现在绝大多数湖南人及他们的后代,既会说湘方言,也会说鄂方言(主要是石首方言)。他们与石首本地人交往已不存在语言障碍——原来的湖南人现在已经成为完完全全的石首人。只有在一些特定的场合,他们才或多或少表现出一些固有的湘籍文化特征。
石首湖南人村落分布概况
江北是湖南人的大本营。石首江北在解放前基本上是一片荒洲,土地肥沃,但人口稀少。现在江北所有的城镇集市,都是近几十年来经过移民开发、建设而出现的。而今,无论是横沟市、箢子口、泥南、新厂、小河口、沙滩子等中心集镇,还是在长江故道洲滩偏僻的农家村落,都生活着许许多多的湖南人。
经过我们初步调查,目前已知的石首江北湖南人村落(占全村人口总数的30%以上者)主要有——
横沟市镇:拦河坝、挖口子、马家棚、泥港子、沙包洲、溜口子、新沙、南洲子、朱家渡、木剅口、重阳岗、熊家台、羊子庙、罗家台、汪家山等。
大垸镇:保南湖、鱼尾洲、天星堡、潭子拐、北碾、东河头、四岭子、新堤、和丰、普圣寺、黄金剅、箢子口、新农、泥南等。
新厂镇:葵花、卫国、蛟子渊、杨家台、北垸、三元沟、万家剅、六腰垱、赵家湾等。
天鹅洲开发区:柴码头、三户街、天鹅、沙口等。
小河口镇:南河洲、合兴、毕家铺、中洲、南河口、永合闸、河沟子、老洲岭、杨苗洲等。
石首江南的湖南人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呈大分散、小群居的特点,其湖南人村落主要有——
桃花山镇:长江、五马口、青竹沟、望夫山、鹿角头等。
调关镇:章华港、北湖、南湖、新河洲、沙咀、火炬、观音庙、敕王庙、武显庙、披甲湖、黄陵山、连心垸等。
东升镇:三合垸、东升、余家棚、杨林、新港口、鸭堰桥、鸭子湖、马船、月亮湖、南河头、新堤口、黄家潭、两湖、王海、毕家塘、花鱼湖等。
笔架山办事处:新洲、周家剅、孙家拐等。
南口镇:新垸子、白沙洲、上官洲、雷家沟、古夹垸、南尖上、官剅口等。
石首其他乡镇的湖南人虽然有一定数量的分布,但基本上没有形成“湖南人村落”。但高基庙、高陵、久合垸、团山寺等地的边界地区有不少居民原籍是相邻的湖南县份。如高陵、团山寺的边界村落在历史上曾迁入了不少安乡、南县人,久合垸、高基庙的边界村落在历史上曾迁入了一定数量的华容人。其中高基庙镇的长岭岗、津南、柑子树等村1950年前原来就是华容县属地,后来国家调整边界时划归了石首,这些村落在历史上是标准的“湖南人村落”。
团山寺镇有名的边贸集市小新口,处于常德市安乡县、益阳市南县、荆州市石首市的交叉点上,离岳阳市华容县境也仅3、4华里之遥。长期以来,小新口集市的湖南人来源比较复杂,既有操湘方言的“哦子哥”,也有说话与石首话相差无几的华容、安乡、南县等地来的人员。由于历史与自然的原因,从一定意义上来说,石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移民城市。移民文化的多样性、开拓性和融合性,为发展当地经济发挥了巨大作用,这也是石首相对比周边县份较为发达的因素之一。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