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我们在民间的调查、走访,石首湖南籍移民主要来自于建国之后三次较大的迁移活动。
第一次是在1951年至1955年。1951年,为缓解长江水患,中共中央和政务院批准建设荆江分洪工程。根据中央精神,湖北省确定荆江分洪的区域是石首县的藕池、杨林两个区(现划归公安)和公安县的麻豪口、闸口、东港三个区,计划迁移13万人。
1951年11月下旬,荆江分洪区域内的大批居民开始外迁。因石首江北垦区无法容纳太多的移民,公安、石首两县实际只动迁移民65000余人,而这些人后来全部安置在石首人民大垸。位于太平口西南虎渡河沿岸的移民群众,则分别迁移到松滋、公安、石首三县的30多个安全区内。
在这些移民中,有相当数量的祖籍湖南的居民。一直以来,他们还保持着比较浓厚的湘籍文化生活习俗。这些居民的绝大多数,是在解放前通过各种关系和方式陆续定居在荆江分洪区内的。由于他们的“抱团”群居习俗,在湖北境内形成了最早的湖南人村落。
石首江北垦区(人民大垸)的范围包括鲁公、张肇、罗成、顾兴、永护、梅超、黄金等37个大小民垸,拥有210平方公里面积。当时方圆几十里的群众,对肥沃的江北土地情有独钟但又无力开垦,民间流传的歌谣云:“宁种远道十里滩(指淤洲),不种屋旁黄土岗;淹了秋季收春季,一季等于三年粮。”又云:“石首刘发洲,十年九不收。若有一年收,狗子不吃糯米粥。”由此可见,当时石首江北土地之肥沃,确实是十分诱人的。
此次是国家唯一一次在石首江北进行的有组织的移民活动,湖南籍移民由此定居石首者不在少数。
第二次是在1959年—1962年。这一时期,正值国家三年经济困难时期(俗称“大跃进”),生产力遭到了极大的破坏,人民生活陷入了空前的困境。而湖南境内极“左”运动更是甚于全国,逼迫不少农民为了生存不得不举家四处逃荒流浪。这时,湖南全境尤其是益阳洞庭湖滨一带(南县、沅江、桃江等县)的农民,利用投亲靠友等关系,源源不断成群结队涌入湖北境内(当时,湖北相对湖南的有关政策比较宽松,且长江两岸地广人稀,土地肥沃)。后来,这些移民渐渐在长江两岸的荒洲地带结草为庐,并定居下来。由于平原地区物产丰富,湖南移民纷纷打鱼摸虾,采莲挖藕,聊以为生。
那时,石首的长江洲滩基本上处于荒芜、原始状态,且土地肥沃,人口稀少。由于开垦便利,因而吸引了不少益阳籍移民呈家族式来此定居,这也是为什么石首境内的益阳籍移民较多的原因。在石首民间,至今还流传着这样一句歇后语:“石首的哦子哥——一样(益阳)的。”由此可见一斑。
第三次是在1968年—1973年。“文革”不仅引发了一场政治的大动乱,而且也导致了全国经济的大萧条和广大民众为了求生存的大迁徙。当时人口稠密的湖南农村缺衣少食,再次激发了农民外出逃荒的念头。由于在此之前,洞庭湖区已经有几批农民逃荒到湖北,反馈回来的消息是湖北长江两岸地广人稀,土地肥沃,且政策环境相对宽松。于是,很多湖南人都把逃荒的目的地选择去湖北。这些流徒而来的农民到石首后投亲靠友,并通过亲戚熟人的帮助,在芦苇丛生的洲滩上顽强生存下来,成为了石首又一代新移民。
此外,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制度之后,由于当初湖北教育质量稍逊于湖南,录取线又比湖南略低,且录取人数和机会又相对多一些,这样又吸引了一批湖南学子通过各种关系来湖北报考大学和中专。而今,湖南人通过求学投考和毕业分配等方式,在石首参加工作的亦为数不少。此外,通过上级组织调动或因婚姻关系等到石首工作的湖南人也有一定数量。
纵观石首湖南人村落分布状况,我们至少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1、湖南人大多以群居方式聚集在石首新开发的洲滩、湖滨、柴山地带。如东升镇的杨林湖、鸭子湖、月亮湖,江北的朱阳湖、大公湖、蛟子河、长江故道,调关镇的中湖、北湖、调弦河等地。一般说来,这里原为荒凉之地,经过数十年的开发,现已成为社会经济繁荣、发达之地。由于移民文化的开放性和开拓性,许多移民村落甚至比石首当地村落更显得繁荣、兴旺一些。
2、湖南人有较强的群体意识。一旦他们中有人受到外来势力的侵袭,湖南人往往会自发“抱成团”一致对外。但他们并不排斥本地文化,平时也乐于与石首本地人相处,并且共同学习、互相帮助。除最初迁移而来的一部分湖南移民外,他们中的大多数和移民的第二代、第三代、第四代等都学会了石首本地方言。湖南人在自家人面前说湖南话,一出村子就说石首本地话。他们同时也具有热情好客、豪爽大方的性格。记者有一次由于工作关系,曾到东升镇新港口村(全村90%以上是湖南人)住过一晚,深深感受到了湖南人的独特文化氛围。
3、经过数十年的交往与融合,现在湖南人已经渗透到石首经济社会的每一个角落。石首城乡各地随时都可遇见湖南人,石首社会各行业、各部门中都活跃着湖南人的身影。如石首市原侨联主席周恭让,就是一位颇有名气的“湖南人”。
4、当今石首湖南人村落的“湖南色彩”正在淡化。许多湖南人的后代现在已经不会说“湖南话”,甚至不愿说“湖南话”。“湖南人”及其后代兼容并蓄,正朝着多元化、高层次、本土化的方向发展。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