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籍移民具有浓厚的湘籍文化特征,迁居石首后也一同带来了原住地的民间文艺和地方文化。这些文化经久不衰,有较强的生命力。其主要有——
湖南花鼓戏 以东升镇杨林、新港口等村的民间艺人为典型代表,在农闲时常组成业余剧团,在石首及临近各县市小集镇作巡回演出。此戏具有朴实、明快、清新、活泼的特点,以表演爱情、婚姻题材为主,其行当分正生、风流生、武生、正旦、花旦、闺门旦、褶子丑、官衣丑、袍身丑等。其传统剧目有《刘海砍樵》、《八百里洞庭》、《毛国珍打铁》、《朱买臣卖柴》等。演出形式有地花鼓、草台戏和舞台演出,深受群众欢迎。
华容三棒鼓 主要流行于桃花山、调关、东升、焦山河、小河口一带,属杂曲走唱类。主演者耍棒击鼓,伴演者敲锣帮腔,走街串乡,沿门换户站着演唱,也有在茶楼酒肆坐堂演唱者。其音调具有典型的华容风味。许多艺人幽默的曲艺道白,雅俗共赏,拥有广泛的观众。
彩龙船 (亦称彩莲船)以彩绸扎成“龙舟”或“莲舟”,花旦操舟作舞,伴随音乐做出迎风、接浪、回舵等姿势,“船”前后配角配合表演。每逢春节、端午、国庆等节日,彩龙船常配合其他民间艺术形式进行演出。
蚌壳舞 源于珠蚌成精的民间传说。由一名或男或女的花旦演员扮演珠仙(即蚌壳精),顶着一个由彩纸或彩帛扎制而成的大蚌壳,依蚌壳张合规律进行舞蹈表演。“蚌壳精”后面常跟着一摇橹的渔婆,手执小橹或破芭叶扇,插科打诨于珠仙与观众之间,风趣横生。还有“白鹬”和“渔翁”两个角色,渔夫戴无顶草帽,束发于帽外,斜背鱼篓,手提鱼网,并戴聪明、乐观、诙谐的小丑脸谱;“白鹬”用白布或白纸制作,颈长五尺,由人顶舞。剧目演化“鹬蚌相争”到“渔人得妇”,与珠仙成亲而圆场。
民歌 湘籍民歌分为劳动号子、田歌、山歌、渔歌、小调、灯调、风俗歌等几种。劳动号子在水利工地及搬运码头上流传较广。高亢、悠扬的田歌、山歌、渔歌,多在田野、江湖劳动时独唱、对唱、联唱。委婉、细腻、抒情的叙事小调,其内容主要是表现妇女追求婚姻自由、夫妻恩爱、家庭和睦等方面。这些民歌,融宣传与娱乐于一体,深受群众喜爱。
早期的湖南籍移民具有深厚的故土情结。人到暮年,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常回原住地寻根祭祖。1993年,时年74岁的调关镇湖南籍移民王文坤回到原住地湖南望城县,巧遇儿时的同伴数人。一见面,这些垂垂老者拥抱而泣,百感交集,热泪不知流了多少遍。在故乡亲人的盛情挽留下,王文坤老人这一次竟在儿时的伙伴家里逗留了整整一个月。王文坤1995年去世时,他还一再嘱咐儿孙“不要忘祖”,要常到“那里”去看看。近年来,湖南民间兴起的编修家谱活动也影响、带动着石首湖南籍移民,常有人在湘鄂间频繁地你来我往,共叙亲情乡情。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