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泥鳅介绍:
1.【泥鳅形状】
泥鳅,体细长,前段略呈圆筒形。后部侧扁,腹部圆,头小。口小、下位,马蹄形。眼小,无眼下刺。须5对。鳞极其细小,圆形,埋于皮下。体背部及两侧灰黑色,全体有许多小的黑斑点,头部和各鳍上亦有许多黑色斑点,背鳍和尾鳍膜上的斑点排列成行,尾柄基部有一明显的黑斑。其他各鳍灰白色。
2. 【别名】
鳅鱼、黄鳅。
3.【注解】
泥鳅被称为“水中之参”,在中国南方各地均有分布。全年都可采收,夏季最多,泥鳅捕捉后,可鲜用或烘干用。
4.【营养成分】
泥鳅富含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和钙、磷、铁等矿物元素以及大量的维生素,其中维生素B1的含量比鱼、黄鱼、虾高出3~4倍,而维生素A、维生素C和铁的含量也比其他鱼类要高。
5.【药性功效】
泥鳅性平,味甘,具有暖脾胃、袪湿、疗痔、壮阳、止虚汗、补中益气、强精补血之功效,是治疗急慢性肝病、阳痿、痔疮等症的辅助佳品。此外,泥鳅皮肤中分泌的黏液即所谓“泥鳅滑液”,有较好的抗菌、消炎作用,可治小便不通、热淋便血、痈肿、中耳炎。
6.【宜食】
身体虚弱、脾胃虚寒、营养不良、体虚盗汗以及癌症患者放疗化疗后、急性黄疸型肝炎、阳痿、痔疮、皮肤疥癣瘙痒等病症患者适宜食用。此外,泥鳅维生素B1含量丰富,风味独特,肉质细嫩松软,易消化吸收,是肿瘤病人理想的抗癌食品;其所含脂肪成分较低,胆固醇更少,属高蛋白低脂肪食品,且含一种不饱和脂肪酸,有益于老年人及心血管病人;同时,泥鳅能够醒酒,并能减轻酒精对肝脏的损害,因此,常喝酒的人应多吃泥鳅。
7.【忌食】
泥鳅性平,滋补身心,但要注意的是泥鳅不宜与狗肉同食。
8.【文献参考】
《濒湖简易方》:“治阳事不起,泥鳅煮食之。”
《四川中药志》:“利小便,治皮肤疮癣,疥疮发痒。”
二.泥鳅与健康
1.药用价值
药用价值
性味
味甘;性平
归经
脾;肝;肾经
2.功能主治
补益脾肾;利水;解毒。主脾虚泻痢;热病口渴;消渴;小儿盗汗水肿;小便不利;阳事不举;病毒性肝炎;痔疮;疔疮;皮肤瘙痒。
3.用法用量
(1)内服:煮食,100-250g;或烧存性,入丸、散,每次6-10g。 (2)外用:适量,烧存性,研末调敷,或生品捣敷。
4.各家论述
(1).《滇南本草》:煮食治疮癣,通血脉而大补阴分。
(2).《医学入门》:补中,止泄。
(3).《纲目》:暖中益气,醒酒,解消渴。
(4).《随息居饮食谱》:杀虫。
(5).《四川中药志》:利小便。治皮肤瘙痒,疥疮发痒。
三.生活小提示
1.泥鳅知识介绍:
泥鳅有沙鳅、真鳅、黄鳅之分,在我国各地的淡水中都有分布,常生活在水田、池塘、沟渠的静水底层淤泥中,喜食浮游生物、小型甲壳类等,也食植物碎屑、藻类等;泥鳅每年4~8月进入繁殖季节,二龄后的泥鳅性成熟开始产卵,个体越大,产卵量越多。
泥鳅肉质鲜美,营养丰富,富含蛋白质,还有多种维生素,并具有药用价值,是人们所喜爱的水产佳品。
2.泥鳅营养分析:
泥鳅所含脂肪成分较低,胆固醇更少,属高蛋白低脂肪食品,且含一种类似廿碳戊烯酸的不饱和脂肪酸,有利于人体抗血管衰老,故有益于老年人及心血管病人。泥鳅和豆腐同烹,具有很好的进补和食疗功用;应用于消渴:泥鳅、鲜荷叶共煮汤食。
3.泥鳅适合人群:
一般人群均可食用
特别适宜身体虚弱、脾胃虚寒、营养不良、小儿体虚盗汗者食用,有助于生长发育;同时适宜老年人及有心血管疾病、癌症患者及放疗化疗后、急慢性肝炎及黄疸之人食用,尤其是急性黄疽型肝炎更适宜,可促进黄疽和转氨酶下降;同时适宜阳痿、痔疮、皮肤疥癣瘙痒之人食用。
4.泥鳅食疗作用:
泥鳅性平、味甘,入脾、肝经;
具有补中益气、除湿退黄、益肾助阳、祛湿止泻、暖脾胃、疗痔、止虚汗之功效。
5.泥鳅食物相克:
泥鳅不宜与狗肉同食;狗血与泥鳅相克:阴虚火盛者忌食;螃蟹与泥鳅相克:功能正好相反,不宜同吃;毛蟹与泥鳅相克:同食会引起中毒。
6.泥鳅做法指导:
泥鳅保鲜:买来的泥鳅,用清水漂一下,放在装有少量水的塑料袋中,扎紧口,放在冰箱中冷冻,泥鳅长时间都不会死掉,只是呈冬眠状态;烧制时,取出泥鳅,倒在一个冷水盆内,待冰块化冻时,泥鳅就会复活。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