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承两地联手打造清代“皇家御道

家乡区县: 承德市双桥区

 燕赵都市网讯(记者陈宝云通讯员徐榕)近日,燕赵都市报记者从承德市旅游局了解到,在前不久召开的京承旅游委(局)座谈会上,两地对进一步深化旅游产业合作深入交换了意见,其中将清代“皇家御道”打造成旅游新亮点的提议,引起了大家的关注。

京承地缘相近、人脉相通,京承合作是京津冀旅游协合发展的重要一环。4月2日,在京承旅游委(局)座谈会上,北京旅游委副主任邹伟南表示,积极推进京津冀旅游协同发展,重点在协调机制一体化、市场营销一体化、管理服务一体化、规划布局一体化“四个一体化”方面实现突破,继续巩固提升已有旅游区域合作水平,开拓旅游协同发展新局面。以旅游资源整合和产业融合为导向,挖掘皇城文化、长城文化、红色文化、乡村生态文化等主题内涵,推出特色旅游线路和产品;以京东五市区县(平谷、兴隆、遵化、三河、蓟县)旅游合作示范区为引领,建设区域和行业组织的联合体,最终形成完整的合作体系;结合京津冀协同发展大规划,统筹协调修编三地旅游发展规划,并制定好“十三五旅游规划”。

承德市旅游局局长王成军表示,修建于清代的皇家御道,将京承两地紧密联系在了一起,也让两座城市分别成为清代第一和第二政治中心。尽管随着时代的变迁,“皇家御道”早已没有了往昔的繁华,但留存与古御道上的遗迹仍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为此,王成军提出将北京-承德-木兰围场“皇家御道”打造成两地旅游合作的新亮点。邹伟南建议,打造好“皇家御道”项目,首先要加强旅游顶层设计,融入京津冀区域旅游规划,纳入到国家层面的协同发展战略。

通过座谈,京承两地旅游部门还在实现两地旅游规划,旅游线路设计、旅游品牌包装、旅游市场营销、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方面全面对接,两地旅游信息服务部门利用各自旅游网站开通互访通道,建立“京承旅游专栏”,运用好北京旅游信息平台与品牌优势,构建京承旅游城市信息互通、资源共享的渠道,做好城市间旅游信息服务等方面达成合作共识。

背景资料:

皇家御道

凡是皇帝经常走的道路或专为其修的道路,都被称为御道。

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清廷开始在热河利用当地优越的山川形势和迷人的自然风光兴建大型行宫,初名热河行宫,康熙五十年(1711年)题额“避暑山庄”,又称承德离宫。自建避暑山庄起,清代皇帝差不多每年夏天都要前去避暑,并到围场秋狄。因而,避暑山庄实际上成了北京紫禁城之外的又一处政治中心。 为方便北京与承德间的联系,清廷修建了600多华里的京热御道,并在御道中先后筑行宫34处。在行宫建设上,康熙皇帝主张不搞彩绘,全用灰色砖瓦,古朴素雅,造型考究。行宫建成后不由当地官府管理,而由清廷直接派官员管理,派兵丁把守。从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到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的117年间,这条御道和众多行宫一直迎送着清王朝的几代皇帝往返于京师、热河与木兰围场之间。可以说,这条御道和途中的行宫记录了清朝的兴衰史。

赵文博(2015-04-16)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