绣林东北隔江相望五十里许,有一集镇,人口一万六千多,油碴路面的街道四条,一道钢筋棍凝土拱桥,把蚊子河南北的街道联为一体。这就是横沟市,它原名横沟子。说来,还有一段传说故事呢。
张居正是明代政治家,江陵县人。他不光改革吏治,使国库丰盈,也能体察民情,教百姓过日子。 有一年八月,张居正带着两名随从,化装成普通人到荆州一带巡察。刚走到麻布拐,突然下起大雨来。于是,他们三人到一乔姓家中避雨。刚坐下一会儿,就闯进一个人来。头上戴着破斗笠,一身烂衣服也早被雨水湿透。进屋就施礼说"向老板讨个位置躲雨"。老板连忙打招呼,又给他端椅子。张居正仔细打量来人,是位二十多岁的青年,坐在那儿愁眉不展,唉声叹气。便笑着问"小兄弟,你有什么不顺心的事吧?"那青年抹了一把脸上的雨水,很凄然地回答:“老先生,不瞒你老说,我只怕是前世作了恶,这世只有受苦的命。长年靠砍柴卖过日子,不管风霜雨雪,一天不干就饿肚子,都二十好几了,连个媳妇子也娶不起。"张又问青年家中情况。 青年说"父亲早亡,母亲有病。为了跟母亲治病,两间破屋都卖了。前不久,在离这儿四五里路的柴山中,一条水沟的横垱上,用柴禾搭了个两檐拖地棚子住着。"张听了,沉思一会问"你在那儿砍些什么柴呢?"青年答:“砍些芦泡子,岗柴卖给别人烧。"张笑着 说"这么好的原料,烧得太可惜了!你们都不知道,芦苇可以打席子,岗柴可以编帘子吗?"青年抢着说"哪个要哦!先生。"张说: "我就要。不说别处,光皇堤(荆江大堤) ,每年夏秋防浪护堤,就需几万床。只要你有,我叫他们到你那儿买。"青年一听,惊喜非常, 脱口而出"真的?! "张说"你看我是骗子吗?"两个随从也说"你放心,他说的话没有不算数的。"
青年来劲了,雨一停,就跑回去,向那儿住着的所有父老兄弟,报告了这一好消息。大家高兴得跳起来。再也不把高大粗壮的芦苇、岗柴当烧柴卖了。老少齐上阵,砍的砍,剁的剁,修的修,整的整,打的打芦席,编的编帘子,吹风下雪也不住子。几个月过去,家家都有了成垛的芦席、帘子。
第二年,桃花水快发的时候,果然有人问上门来,将这里的芦席帘子收购一空。并要他们继续加工,过不久还要来买。就这样 干了三年,在那水沟横垱上聚居的樵民,手头活了。青年盖了新房,娶了媳妇。
快过年了,青年领着新娘到麻布拐,要找"乔先生"当面致谢,把人们搞得莫名其妙。当他说起三年前,躲雨一事的来龙去脉时,人们才告诉他,那是在江陵做过县令的张首辅。正是他叫人到横沟子去买芦席和帘子的。青年和媳妇感动得不知怎样才好。最后,双双跪下,朝北拜了几拜才离去。
又过了几十年,长江大水将蚊子口(曾名肖子渊)冲开,形成长江支流蚊子河。蚊子河吞没了小沟,使这里成为它的中心。北接 江陵,东近监利,都通长江。便于南来北往的客商落宿。那些原居樵民和新迁来的手工业者,便开起作坊,经营起商业来,形成了一条南北小街,正式定名为"横沟子"。由于地理位置优势,民国三十五年(1946),湖北省政府想在这里兴办"机械农场",把横沟子改称横沟市,沿用至今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