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武全才的宰相——张仁愿

家乡区县: 渭南市临渭区

张仁愿(?—714),本名仁亶,因与唐睿宗李旦名字音同,避讳改名仁愿。唐代下圭阝县(今临渭区)人。少有文武才干,通策论。一生经历了武则天、唐中宗、唐睿宗、唐玄宗四位皇帝,是唐代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被当时人称为文武全才的四个宰相(李靖、郭元振、唐休王景 、张仁愿)之一。

武则天时,张仁愿通过武举,中了进士被选为殿中侍御史。此时期,诸武封王,滥杀李唐勋贵和反对武则天的大臣,其家属也被流放到边远地区。御史郭弘霸为谋私利,谄媚说武则天是弥勒佛现身。凤阁舍人张嘉福、王庆之等大臣联名奏章,请求册立武则天之侄武承嗣为皇太子,他们找张仁愿署名,张仁愿坚持不在奏章上签名。因此,触怒了武周的权贵,被贬为武成军监军。万岁通天二年,靖边军监军、监察御史孙承景,作战回京后,画战图向武则天谎报战功。武则天听后十分感叹说:“御史乃能如是乎!”晋升孙承景为右肃政台中丞,令张仁愿前去给孙承景的部下论功行赏。张仁愿详细询问破敌具体细节,孙承景皆不能对答。张仁愿向武则天奏报孙承景犯有欺君罔上、谎报战功之罪。武则天给孙承景以降职处分。同时,诏令张仁愿代肃政台中丞,并代理幽州(治所在今北京西南)都督检校。

圣历元年(公元698)八月,武则天令司属卿武重规为天兵冲道大总管,右武卫将军沙吒忠义为天兵西道总管,幽州都督张仁愿为天兵东道总管,发兵30万征讨突厥军。突厥军掳掠赵、定二州后北撤,张仁愿率幽州军截击,不幸手被箭射伤。武则天遣使慰劳,送药医治,晋升张仁愿为并州(今山西太原市西南)都督长史。

神龙二年(公元706),唐中宗复位后,提升张仁愿为左屯卫大将军兼检校洛州(今河南洛阳市)长史。当时洛州谷价很贵,盗贼众多,张仁愿把所有捕获的盗贼用乱棍打死,尸体陈列在府衙前,远近百姓看到无不惊骇,人们再也不去偷抢谷物了。次年,突厥军自内蒙古越过黄河,进入今陕西北部,打败朔方军总管沙吒忠。唐中宗令张仁愿以御史大夫身份,代替沙吒忠义的职务。张仁愿立即前往朔方军(治所在今宁夏灵武县西南),适逢突厥军撤退北归。张仁愿便率军跟踪追击,夜间袭营,一往无前,一直把突厥军撵过黄河,隔河对峙。这时,突厥默啜率大部兵力西击突骑施娑葛(古民族名,原属西突厥)张仁愿便奏请乘虚夺取大漠南部地区,于黄河北面修筑三座受降城,道尾相应,以断绝突厥南侵的道路。宰相唐休王景不以为然地说:“西汉以来,北方只守到黄河岸边,今筑城于突厥腹地,不但劳人费功,终究还会被突厥占领。”坚持不同意张仁愿的奏请。张仁愿反复奏明筑城利在保卫边境,并表奏保留服役期满镇兵以助其功,终于得到唐中宗准许。接令后,他即率军乘胜打过黄河,驱赶突厥军于漠北,拓地三百余里。遂在阴山东城直对黄河之间,修筑拂云和东、西三座受降城。以拂云祠为中城(今内蒙包头市西郊),对应朔方,距东、西城各四百余里。西城(今内蒙古五原县境内)对应灵武,东城(今内蒙古托克托县中滩乡蒲滩村旁)对应榆林。皆据要冲,遥中呼应。并在牛头朝那山北边,设置烽火台1800所。以左玉钤卫将军论功仁为朔方军前锋游弈使,戌诺真水为巡罗卫。此后数十年,突厥不敢越过阴山牧马,朔方一带获得了安宁,每年减少守边陲镇兵数万人,节省费用数以亿计。 张仁愿为将,号令严明,正在修城时,咸阳兵200余人逃归,他令捕获,全部处死于城下。此后,筑城的军人集心协力,只用了两个月时间,三城全部筑好。因所筑三座受降城均没有保护城门的壅门及防御栅栏,城楼上也未置守备之具。有人问他:“此边城是抵御贼兵之所,没有防守之设备,能行吗?”张仁愿答道:“兵贵在进取,不宜退守,若敌人来攻,即当拼命出战,对回顾望城,无心抵敌者,就须斩杀,何必要设置那些设备,使兵卒产生后退心理呢?”其后,常元楷任朔方军总管,始筑壅门以备寇。从此人们更加敬重张仁愿。

景龙二年(公元708)唐中宗拜张仁愿为左屯卫大将军,同中书门下三品(唐之宰相),封韩国公。不久,又迁镇国大将军。景云元年(公元710)唐睿宗即位后,张仁愿辞去相位退归下圭阝故里,授他兵部尚书,加光禄大夫,俸禄全给。开元二年(公元714)张仁愿去世,唐玄宗赠他太子少傅。张仁愿为将号令森严,奖罚分明,举贤荐能,将吏信服。后人思念,在受降城为他立祠,每次出征都要在此举行仪式。故里乡亲将他与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宋代名相寇准同誉为“下邽三贤”。

梁雨荷(2015-04-16)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