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家乡区县: 成都市金牛区

  蜀道,是古代由长安通往蜀地的道路。蜀道因穿越秦岭和巴山,道路难以行走。因此蜀道常成为难以行走的代名词,唐代诗仙李白曾作《蜀道难》一诗,具言蜀道之艰难。蜀道是一个内涵极其丰富的大概念,包括四面八方通往古代蜀地的道路,有自三峡溯江而上的水道,由云南入蜀的僰道,有自甘肃入蜀的阴平道和自汉中入蜀的金牛道、米仓道、荔枝道等等,也包括蜀地范围内的道路,这是广义上的蜀道。而通常学术研究中提到的“蜀道”,则是指狭义的概念,即由关中通往汉中的褒斜道、子午道、故道、傥骆道(堂光道)以及由汉中通往四川的金牛道、米仓道等。

  蜀中的道路。亦泛指蜀地。 唐 李白 《蜀道难》诗:“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於上青天!” 唐温庭筠《过华清宫二十二韵》:“早梅悲蜀道,高树隔昭丘。”《隶续·汉建平郫县碑》 宋洪适释:“右《建平郫县碑》二十九字。建平者,哀帝之纪年,其五年已改为元寿矣……殆蜀道未知改元尔。”《三国演义》第六十回:“修谓松曰:‘蜀道崎岖,远来劳苦。’” 明 赵震元《为李公师祭袁石寓宪副》:“英雄裂蜀道之篇名,公(袁可立子)遂先辈之误。”陈毅 《咏三峡》:“蜀道真如天,江行万山间。”
  古蜀道,从广义上说,南起成都,过广汉、德阳、罗江、绵阳、梓潼,越大小剑山,经广元而出川,在陕西褒城附近向左拐,之后沿褒河过石门,穿越秦岭,出斜谷,直通八百里秦川,全长约1000余公里。
  广义上的蜀道,包括全国各地通往古代蜀地的道路以及蜀地范围内的道路。以成都为原点看:自成都向北,由陕入蜀的,有翻越秦岭到汉中的陈仓道、褒斜道、傥骆道、子午道(古时汉中属蜀国),有从汉中翻越大巴山入蜀的金牛道、米仓道、荔枝道(又称洋巴道),有由甘肃入蜀的阴平道;自成都向西,有连接西藏通西域的茶马古道;成都以南,有由云南入蜀的五尺道和在此基础上拓展可通向南亚的西南丝绸之路;成都以东,有自三峡溯长江而上的水道。
  从狭义上说,仅包括四川境内的路段,南起成都,北止于广元棋盘关,全长约450公里。狭义的蜀道,是指翻秦岭过巴山、连接陕西西安和四川成都的道路。由关中通往汉中的褒斜道、子午道、陈仓道、傥骆道以及由汉中通往四川的金牛道、米仓道、荔枝道等组成。"栈阁北来连陇蜀"的诗句,就真实的记录了古代蜀地陆路交通的景象。

  古蜀道历史悠久,至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是保存至今人类最早的大型交通遗存之一,比古罗马大道的历史更为悠久。有专家指出:古蜀道不仅是中国唯一,也是世界唯一。
  无论古代与现代,蜀道在我国历代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中均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海上交通不发达的周、秦、汉、南北朝的漫长历史时期里,蜀道是历代王朝政治中心——京都通往西南乃至通往与西南临近国的要道,她与连接东西的丝绸古道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
  蜀道本身在历史上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民族的团结、文化的交流和政权的巩固都曾起过重大的作用,而蜀道沿线的历史文物更是国之瑰宝。
  蜀道作为我国历史上沟通西北与西南地区的交通主网络,蜀道沿线不仅以奇险栈道著称于世,也以其悠久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奇特珍贵的自然景观及珍稀野生动、植物资源为海内外游客所向往,此外千里蜀道还是我国当代西部开发中重要的工业科技走廊,沿途的古蜀、民俗文化也独具特色,有重要的旅游文化地理价值,这些都为蜀道旅游的可持续开发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基础。

lulu~(2015-04-16)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