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皇后——余巧云

家乡区县: 渭南市临渭区

相信渭南市的秦腔戏迷,绝大多数人都知道余巧云的名字,特别是中、老年戏迷。正如我省著名文艺评论家肖云儒在《东府明珠余巧云》中所说,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明星,余巧云便是六、七十年代秦腔戏迷中的明星。

知道余巧云的名字,是多年前从秦腔经典剧目《三滴血》中知道的,但因各种原因一直未能与她谋面。只是在今年春本市一个文化笔会上,一个领导说他们想给“秦腔皇后”余巧云办一个八十大寿。记者立即来了神,第一次听到这个东府明星还有“秦腔皇后”的美誉,愈发好奇中也记住了“过寿”这件事。可是几个月过去了,却再没有音信,电话询问时,对方却说明年三月份“皇后”才80岁。记者觉得还得等几个月,就提前联系上了“皇后”。

几经辗转,才在“皇后”的新居见到了真人,只是和想像中的差异太大。79岁的老人了,神态、说话、思想,竟跟60岁人似的。

余巧云原名余宝珍,满族。于1932年生于西安东二路平民巷,离东城墙不远的一个地坑下的破窑里。家里很穷,姊妹七人她为老大,家里总是吃了上顿没下顿,始终在饥饿线上挣扎。有一年七夕之夜,睡梦中,家里突然被倾盆大雨灌了。要不是邻居帮忙,全家人的命都没了。后来,在无法度日情况下,8岁时,父亲托人把她送进了设在岐山县一个偏僻荒郊的孤儿院。两年后,家人终因孤儿院发生狼吃孤儿缘故,又把她接回了家。

10岁那年,已是童工的她,因嗓子好被人介绍到吴立民手下学戏,从此开始了她的唱戏生涯。12岁在三意社首次登台演出《别窑》一炮打红,社长苏育民给她起艺名余巧云。

1948年在西安桥梓口、东关演出《白玉楼》、《玉堂春》、《蝴蝶杯》等剧目越发出名,西安《春雷》杂志第一期为她发了剧评、照片,并誉为“秦腔皇后”。

1949年加盟渭南新民社,和刘毓中、苏蕊娥等名角同台演出。

1952年随西北演出团参加全国首届戏曲汇演,聆听了周恩来总理的讲话,受到邓颖超、李德全、周扬、田汉等人接见,《大家欢喜》、《藏舟》的唱腔均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灌制了唱片,她也被选为西北演出团模范艺人。

1959年任渭南县戏曲剧院秦腔团副团长。

文革期间受到冲击,演出权利被剥夺。

1970年恢复演出后,扮演的角色虽是正面人物,但都是配角。1977年恢复古典戏曲以后,演出再次步入正常轨道。

1987年随渭南地区慰问团赴老山前线演出,受到官兵热烈拥戴。

余巧云几十年来,扮演主要角色近100个,代表作有《秦香莲》、《打金枝》、《五典坡》、《三上轿》、《斩秦英》等。北京、延安毛主席旧居窑洞前、省市县、深山老沟、农村旷野、黄河岸边……都留下了她的演出足迹。常常是戏演完了,观众就是不愿意离开。观众不断给她搭红,她就不断演唱,实在难以谢幕。有时为了不负众望,竟唱昏倒在舞台上。有时终于谢幕了,有的观众却一股脑跑到后台看她卸妆,目的是一定要看卸妆后余巧云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几十年来,余巧云获得了国家一级演员、文化部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秦腔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等荣誉称号,现在虽然进入耄耋之年了,但还经常参加一些有关秦腔的会议。平日,余巧云早上起床也很早,徒步至市体育馆后,从高高的台阶上走几趟,再绕着体育场转一圈才算锻炼完毕。

对于以后的打算,余巧云这样说:“多年来,党和人民为了鼓励我做好工作,给了我不少荣誉。对此,我感到受之有愧。我决心将自己的毕生精力献给戏曲艺术事业。随着年龄的增长,体力差了,但只要还有一口气,我仍将为人民演唱。‘春蚕到死丝方尽’,我就是为戏曲艺术献身的春蚕。”

梁雨荷(2015-04-16)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