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万年香烟父母坟
在中国,自古以来,大凡名人都有一则关于其祖上,尤其是父母葬得风水宝地(龙穴)才使其成名的传说。一代圣僧慧能大师也如是。
传说唐朝初年,一位不露身份姓名的国师,从京都追寻风水宝地——“龙穴”,风尘仆仆,一路来到广东新州,看准“龙穴”就在龙山西麓之处。但他不出声色,试看谁家有福得之。他先投宿在一富户家中,但那富户却极其刻薄吝啬,且对国师极轻慢。国师一气之下,悄然离去,他遂来到结茅庐在龙山西麓的一户贫苦农家借宿。这农户门衰祚薄,寡妇孤儿相依为命,苦苦度日。但对这位来自远方的不速之客,却热诚相待。虽粗茶淡饭,然殷勤备至。
次日饭后,国师遂问寡妇:“你家先人有请人择吉穴安葬么?”寡妇道:“妾身先夫三年前过世,至今未正式安葬。”国师道:“此地财主为富不仁无福得‘龙穴’宝地,你母子都是善人,善有善报,合得风水宝地,此宝地就在你家右边,可择个吉日将你夫安葬此地。不知你要九代状元还是万年香烟?”寡妇道:“先夫只当过小吏,为人忠厚,尚获罪遭贬谪,我们安分守己之人,怎敢望九代状元,但求万年香烟,世代安康足矣!”国师乃叹道:“也好,我观你这孩子是肉身菩萨。此地合葬你先夫。那‘龙穴’之势,背山三宝顶峰高耸,落脉是游龙下山,近侧一字书案,远则笔架横陈,气势不凡,世间希有。墓穴东西正向,其后人可大魁天下,九代状元及第。我今改线坐寅向申,则会出一位万年香烟的法王。”说罢,辞别而去。这孤儿寡妇就是慧能母子。
国师去后,慧能母子按国师指定的‘龙穴’,葬了父亲卢行蹈。后来慧能出家,果然成为禅宗六祖,受万年香烟。母亲死后,慧能又将母亲合葬“龙穴”。这个“龙穴”就在现时国恩寺右旁,即慧能大师的父母坟。
现在,人们看到的慧能父母坟是1982年重修的。
五、禅杖点出卓锡泉
在国恩寺后边,有一眼泉,此泉地处山坡之上,其地势比山脚陇亩高出2米有余,可是井泉却常年不枯,清冽照人,这就是六祖慧能大师的“卓锡泉”。
关于“卓锡泉”,也有一个神奇的传说。
相传六祖于唐先天二年(713)自曹溪宝林寺回到新州国恩寺,因此寺建在山腰间,地势较高寺里用水,都要到山下手提肩挑,甚为不便。六祖为解僧人取水之苦,一日来到寺后,观察一番,用禅杖就地一点,泉水立时自地下涌出,僧人无不喜出望外,雀跃欢呼,于是就地围泉为井。此井至今历千年、泉水不枯。有关国恩寺卓锡泉《新兴县志》和《卢溪通志》均有记述。
六、精诚为开别母石
这是一块不漏、不透、不绉、不瘦的平平常常的石头,而且这块约3米见方的平板面,已经裂开为二,可是人们却把它视为珍宝。这当中有一段关于慧能大师的传说。
慧能大师于24岁那年在新兴县城卖柴。偶一日,有一客姓安名道诚的来买柴,谈妥价钱后,慧能把柴送至金台寺(今新兴县城人民医院内)卸完了柴,刚迈步出门,忽闻安道诚在诵经、慧能因问道:“此是何经?”道诚道:“此是《金刚经》”。慧能问:“从何而来?”道诚道:“我于湖北蕲州黄梅寺东凭墓山礼拜五祖弘忍大师,大师劝导道俗受持此经。”慧能宿具慧根,闻说而悟,决心往黄梅寺从弘忍大师学佛。
可是慧能的舅父不允他离母出家,说如要出家,必须把外祖母家门前的一块大石拜得裂开。这无疑是给慧能出了一道如登天的难题。不料慧能念经礼佛,那块大石即裂开为两片,这正是“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奇迹的出现,使舅父无话可说,只好答应慧能别母而去。后人就把这块石头称为“别母石”。此石一直保存至今,现存广东新兴县集成镇旧琅村中。
七、风光依旧藏佛坑
“……树拂风吹,几欲落帽,渐闻水声播扬,尤喜雀鸟喧噪,杖既坚而步安,坑未半而岩到。昂首视去,上有尽泉,时频点滴。俯首看来,中开水洞,底颇平夷,固无布席,亦堪敲棋。欲入其间,躬必先鞠,如履徊处,足须慢移……”这是昔人陈石泉写的《藏佛坑化身岩赋》中的一段。它约略描写了藏佛坑化身岩的景致。
据地方志书记载:六祖慧能大师于唐先天二年(713)农历八月初三日于国恩寺斋罢,谓诸徒众曰:汝等各依坐位,吾与汝别……又说偈已,端坐至三更,忽谓门人曰:吾行矣,奄然仙化。是时异香满室,白虹属地,林木变色,禽鸟哀鸣……六祖圆寂后,其肉身不知去向,门徒四出寻觅,终于在国恩寺南约五里许的寺田村东侧山坑畔的巨大岩石上,发现他闭目端坐其上。前有一石,高数丈,形似“韦陀护法”,两侧复有数石,如“四大金刚”,似六祖在世时,预先布设的金刚阵。此后,人们就把这个坑称为“藏佛坑”,而这块巨大岩石也称为“化身岩”了。
如今“藏佛坑”和“化身岩”风光依旧。不惮其劳的游人,依然可在寺田村左侧的崇山峻岭间,从那一处流泉汩汩,叮咚作响的山涧涉足而下,泉水没踝及膝,于乱石中,拨开掩映其间的山花草莽或水中的荇藻,蹒跚逆流前行,约五六百米,翘首前望,一可坐数人的巨岩横陈山涧之中。清冽的泉水从岩石上飞泻而下,水花四溅,滚珠跳玉,煞是好看。泉水落处,乃一深潭,潭水湛蓝不见其底。深潭一侧连岩洞,这便是藏佛坑和化身岩的所在。平时因潭水高涨,难见此洞,待寒冬腊月,水落洞显,方可见一如昔人赋中所描写的景象。
八、香烟袅袅香灯岗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在新兴县集成镇温泉西侧的三坪村。有一座小山岗,其貌极普通,这便是名传千古的“香灯岗”。
慧能大师于唐玄宗先天二年(713)七月八日,在曹溪宝林寺,忽谓门徒曰:“吾要返新州,速备舟楫。”众门徒苦留。六祖曰:“诸佛出现,犹示涅架,有来必去,理也常然。吾这形骸,归必有所。”又曰:“落叶归根,来时无口。”遂乘船经肇庆回新州。同年八月初三日于国恩寺斋罢,召门徒传法、诀别,端坐至三更曰:“吾去了!”便安然示寂。
是年十一月,广州、韶州、新州三处官员、门人、僧俗,争相迎六祖真身供奉,各执一理。
关子《六祖坛经》的版本与思想
青岛易如居士:来信收悉。所说鸡西所传的《坛经要诀》确实是伪造的,各版大藏经中未曾见过,不要轻信。还是研读《六祖坛经》,学习六祖南宗顿教的宗旨,依教奉行,得沾法益为要。 .
《六祖坛经》是禅宗六祖慧能所说,弟子法海集录,是我国高僧所传惟一称“经”的着述。现有明清诸藏本、房山石经本及流通本等。1996年日本影印《{六祖坛经)诸本集成》,共收各种版本《坛经》十一种。但我国印行的大致可分为五种类型:1.敦煌手抄本一卷,不分品目,一般以此本为最古。后称此本为敦煌本。2.惠昕本(兴圣寺本),书前有惠昕序,系根据繁本删定而成。3.高丽传本,为德异刊本,前有德异《略序》,分为十品,次第略有更动。与此本体例相同的有真朴重梓本及南京金陵刻经处1929年刻本。4.明南藏本,前有宋契嵩撰《六祖大师法宝坛经赞》。不分品卷。万历四十八年赵琦美所刻房山石经本与此同一体例,但题下重校人不同。5.中华书局1983年出版的《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第二卷第四册刊登的《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分为行由、般若、疑问、定慧、坐禅、忏悔、机缘、顿渐、护法、付嘱等十品。
慧能大师是中国佛教禅宗的实际创始人,他的说法,“以定慧为本”、又“先立无念为宗”,所谓无念,就是虽有见闻觉知,而常空寂之意。关于顿悟,他的解释是:自性从本已来空寂者是顿悟,即心无所住是顿悟,今于顿中立其渐者,即如登几层之台,要藉阶渐,终不向渐中而立渐义。又说:又有迷人,空心静坐,百无所思,自称为大。此一辈人,不可共说,为邪见故。他还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犹如觅兔角”。这一偈语,扼要地说明了禅宗源于般若,为禅宗的开展奠定理论基础,对后世各派禅师建立门庭,影响很大。
【转帖即为法布施,功德无量】出处参考:http://www.foyuan.net/article-116328-1.html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